又到年中關鍵時。7月16日,國家統計局發佈2020年上半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的世界經濟正在深刻變化,在複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下,中國經濟交出怎樣的“半年考”答卷,牽動全球目光。
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同比下降1.6%,二季度增長3.2%,全國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7.3%,就業指標完成超過六成,夏糧再獲豐收……透視中國經濟“大數據”,是上半年我國經濟先降後升,經濟運行穩步復甦,二季度經濟增長由負轉正,市場預期總體向好的不易成績和光明前景。
上半年國民經濟運行有哪些亮點,哪些政策舉措有力穩住了基本盤,下半年中國經濟又將會呈現出怎樣的走勢?對此,人民網財經特別專訪10位權威專家學者,對中國經濟“半年報”進行深度解讀。
由負轉正 中國經濟“半年考”成績超預期
國家統計局公佈數據顯示,初步核算,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456614億元。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長3.2%。多位專家學者在接受人民網財經採訪時表示,“由負轉正”已成為上半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的關鍵詞。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表示,GDP由負轉正表明在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的情況下,各項支持復工復產的政策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儘管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並未明確今年的經濟增長目標,但經濟增長本身對帶動就業、實現“六保”有重要的支撐作用。
上半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人員564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62.7%,6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環比下降0.2%;上半年CPI同比上漲3.8%,漲幅比一季度回落1.1個百分點,6月份,居民消費價格上漲2.5%,處於温和上漲區間;上半年,貨物進出口總額142379億元,6月份當月進出口同比增長5.1%,出口連續3個月實現正增長……綜合就業、物價、進出口等指標可以看出,中國經濟運行正在穩步復甦。
“在總量回升的情況下,結構方面也有一些亮點,尤其是服務業降幅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降幅收窄,值得關注。”曾剛表示,服務業不僅在GDP中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更是吸收就業的最為重要的領域,促進服務業發展是實現“六保”的重中之重。從消費來看,以國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循環相互促進的發展格局,也需要消費在支撐內需方面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與此同時,工業生產數據也表現不俗。二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4%,其中,6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8%,增速比5月份加快0.4個百分點,實現連續3個月增長。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徐奇淵認為,在疫情衝擊和全球經濟衰退的背景下,二季度的工業生產增速仍然是明顯超預期的。這一數據也得到了工業企業用電量、耗煤量,以及大宗商品進口快速回升等數據的印證。
從投資來看,上半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1%,其中基建投資和房地產投資恢復較快,基建投資上半年增長-2.7%,房地產 1.9%,好於製造業-11.7%。尤其是房地產投資已經是正增長,與基建和房地產投資相關的工程機械、挖掘機等增速更快。
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滕泰認為,從數據可以看出,高技術製造業和服務業投資增長較快,民間投資上半年雖然依然是負增長,但二季度比一季度增速收窄11.5%,環比有所改善。
從新經濟新動能來看,上半年全國網上零售額51501億元,同比增長7.3%。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朱克力認為,數字經濟和網絡經濟的持續發力正在成為增長新動能的最大貢獻來源。這反映出穩增長政策效果逐步顯現,有望在下半年推動中國經濟更上一層台階。
“需要注意的是,彈簧只能彈回到原有的程度,不可能蹦得更高。”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指出,不能簡單認為反彈就會成為必然趨勢。要延續反彈,需要解決後勁不足的問題,打造中國經濟內在動力。這就需要儘快在政策支持的基礎上,注入企業市場自身恢復的動能。
成效顯著 政策發力穩住經濟基本盤
二季度中國GDP同比增長3.2%,專家們在接受採訪時一致認為,這得益於中國有效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積極運用政策工具,為經濟發展“止損回血”激發新動力,使經濟回到穩中向好的軌道。
“疫情的成功防控是確保經濟企穩的最大的前提條件。”滕泰表示,中國在疫情防控過程中強調精準防控、科學防控、分級分區防控,有效減少了疫情的衝擊。此外,在疫情受控後全力推動和促進復產復工,因此上半年中國經濟的供給面率先恢復,製造業的復產復工率基本上回到疫情之前的水平。
在西南財經大學教授湯繼強看來,上半年我國應對疫情采取確保經濟企穩回升措施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疫情嚴重時期,即今年一季度我國從時間補償和空間補償兩個方面抓住機會,為實現經濟企穩回升和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第二階段是疫情緩解時期,即今年二季度國家從包容性、市場性、開放性三個方面入手,確保經濟企穩回升。
劉尚希指出,上半年,在疫情得到及時有效控制的前提下,相關經濟政策、社會政策的密集出台,給經濟恢復注入了確定性,為穩定市場信心和社會預期發揮了定海神針的作用。特別是“六保”方針的及時提出,為各項政策聚焦,促進政策合力的形成起到了操作指南的作用,從而有效對沖了疫情帶來的重大沖擊。
財政政策方面,一是財政資金的支持,今年提出2萬億元(國債和赤字釋放)資金直接支持地方發展;二是對企業的減税降負,特別是多種小微企業的各項支持政策,有效幫助市場主體企業度過難關;三是政府加大投資支出力度,包括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來增加投資,共同穩定和發展經濟。
貨幣政策方面,不僅體現在降準降息方面,更多是普惠性結構性金融政策,再貼現、再貸款支持,對中小微企業等的金融支持力度加大,保持市場流動性合理充裕。
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連平認為,以上舉措都及時、有力地支撐中國經濟復甦,幫助民營企業、小微企業更好地應對經濟下行壓力和外部不確定性。同時,在加大力度的同時,為保證政策的精準性和有效性,相關部門不斷疏通政策傳導渠道。
除了用好“政策工具箱”,新經濟新動能在應對新冠疫情衝擊和經濟恢復中也發揮重要作用。新冠疫情期間,由於出行限制,線上消費蓬勃發展。與網絡相關的消費新業態表現強勁,互聯網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以網絡購物、共享平台等為代表的新型消費模式發展迅速。
國家統計局原副局長、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社會數據研究中心主任許憲春指出,隨着新冠疫情防控常態化以及人們疫情防控意識的增強,新型消費模式將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由此可能釋放巨大經濟增長動能。應當借新冠疫情帶來的機遇,培育壯大新型消費模式。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兩新一重”建設被作為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成為推動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的重要舉措。“在新冠疫情導致傳統投資需求下降的情況下,將新型基建投資作為基礎設施建設的未來方向,具有重要意義和必要性,在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給投資提供了有力抓手,對拉動經濟增長起到重要作用。”許憲春説。
韌性十足 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
隨着三季度啓幕,面對全球疫情以及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帶來的不確定性,2020年中國經濟“下半場”考卷如何答好?專家們在接受採訪時認為,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趨勢沒有改變,面對複雜環境,要保持經濟發展定力,需保持深化改革的戰略定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激發內生髮展動力。
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研究會副主任徐洪才表示,中國經濟進入2020年“下半場”,要依靠改革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推動製造業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
“減税降費、專項債投放仍要加大力度,帶動投資,拉動消費。”湯繼強認為,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下,經濟發展保持定力需依靠政策加碼,堅持並全面落實積極的財政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和就業優先政策,對企業更大規模減税降費讓利,着力保就業保民生保市場主體。
“一方面通過創新貨幣政策工具,支持實體經濟尤其是中小微企業;另一方面通過調低再貸款再貼現利率以及MLF、LPR等工具利率,推動實體經濟融資利率進一步下降。”在連平看來,下半年貨幣政策可能更多側重於“重結構 降價格”。
同時,面對全球疫情以及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和帶來的不確定性,專家們普遍認為,2020年中國經濟“下半場”應着眼於暢通經濟循環,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的發展格局。
打通國內大循環,提升內需增強經濟免疫力。朱克力提出三點建議,一是抓好“兩新一重”建設,即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型城鎮化建設和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設;二是促消費,激活龐大的內需市場;三是保就業,鼓勵發展新個體經濟、多點執業以及“微經濟”“宅經濟”,創新就業形態。
“疫情期間,線上經濟逆勢上揚,下半年,要加大新基建投資,大力發展工業互聯網,催生更多新業態、新模式,為經濟發展創造更多新的增長點。”對外經貿大學國際經濟研究院副院長莊芮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下半年,為推動跨國投資儘快回穩復甦、穩定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我國正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全面開放,以高水平開放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展望下半年經濟走勢,劉尚希指出,考慮到潛在增長率下降的長期因素和疫情衝擊的短期因素以及國際因素,下半年中國經濟或呈趨於平穩的發展態勢,我們要保持謹慎樂觀的態度,要加快推進以法治化和國際化為標準的市場化改革,暢通供需循環,以改革的辦法促進高水平開放。
14億人口、9億勞動力、1.7億受過高等教育和擁有技能的人才資源、全球最大的中等收入羣體、一億多户市場主體……事實已經並將繼續證明,無論外部風雲如何變幻,保持定力辦好自己的事,中國經濟發展依然韌性十足、潛力巨大,長期向好的發展大勢不可阻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