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交易所接二連三“宕機” 背後暗藏利益博弈

全球交易所接二連三“宕機” 背後暗藏利益博弈

2020-10-21 01:04

21世紀經濟報道

21世紀經濟報道 陳植

在全球央行加碼貨幣寬鬆力度激發市場投資熱情之際,交易所突然開始連續“拖後腿”。

當地時間10月19日,歐洲最大證券交易所運營商——泛歐交易所出現技術故障,導致歐洲數家證券交易所被迫暫停逾兩小時的交易,創下過去兩年以來泛歐交易所最大規模的交易停止狀況。受此影響,覆盤後歐洲股市一度出現恐慌性下跌,拖累歐美股市下跌收盤。

泛歐交易所發言人對此表示,這起交易故障主要是由一個負責管理數據持久性的系統出現技術故障所導致。

無獨有偶,本月初東京證券交易所也因系統技術故障不得不暫停交易一整天,觸發日本證券交易所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技術故障。

目前,東京證券交易所使用的股票交易系統是由日本富士通公司設計開發,去年11月剛進行了技術更新,但在短期內仍出現技術故障。有機構分析,東京證券交易所的技術故障很可能出現在硬件系統,即在此前技術升級過程——在產品集羣進行擴充並增加撮合交易引擎數量過程裏,由於硬件搭建“出錯”,導致不同金融產品轉發到不同撮合產品集羣時出現某些數據傳輸差錯。

4個月前,新西蘭證券交易所因連續5個交易日遭遇“黑客”攻擊而被迫“宕機”。今年2月,全球第8大證券交易所——多倫多證券交易所一度宣佈因“訂單系統技術問題”暫停股票交易。

在業內人士看來,全球證券交易所接二連三地遭遇技術故障背後,是他們在IT技術的投入明顯不足。甚至不少證券交易所依然使用基於數據庫的撮合技術進行交易指令撮合結算,但這種撮合技術已被證明存在可靠性較差、處理速度較慢且無法滿足用户交易指令增長等問題。

CMC Markets UK Plc首席市場分析師邁克爾·休森(Michael Hewson)明確表示,今年以來眾多證券交易所出現與技術有關的問題。這表明交易所在IT技術方面投資不足的狀況已變得相當突出。

面對一系列技術故障所引發的投資者質疑,近日越來越多證券交易所紛紛尋求新的技術解決方案。比如日本財務大臣麻生太郎表示,日本相關部門正在評估東京證券交易所的系統升級維護計劃,以避免技術故障再度發生。

泛歐證券交易所在宣佈歐洲中部時間10月19日17:30之後的所有交易均無效,確保市場平穩開盤同時,也在積極聯繫技術服務商提升撮合交易結算運營系統的穩定性。

一位熟悉證券交易所技術系統的金融科技公司主管坦言,要徹底杜絕證券交易所再度陷入技術故障與交易暫停窘境,一方面需要交易所方面加大IT系統的投入,引入全球最新的、兼具高速執行與高度靈活的電子交易系統,另一方面也需要交易所與各大證券公司做市商優化數據接口標準,避免兩者數據接口標準不一觸發新的技術障礙與數據管理故障。但這很可能撬動不少證券公司做市商的“業務奶酪”,遭遇後者的抵制。

技術故障背後的利益博弈

多位熟悉交易所運營技術的金融科技公司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今年以來多家證券交易所接連出現技術故障,的確有點不同尋常。

通常情況下,為了防範技術故障出現,證券交易所都會引入多機熱備份技術,即將一組撮合交易引擎部署成互為備份的撮合交易引擎集羣。若一台正在運營的撮合交易引擎出現故障無法繼續工作,那麼系統就會選取另一個備份引擎迅速“接手”確保整個撮合交易系統正常運行。

“但是,這種多機熱備份技術同樣存在一大弊端,就是多台互為熱備份的撮合交易引擎未必能保證彼此服務器之間的數據一致性。”前述金融科技公司主管透露,一旦出現數據差異(比如交易系統輸入的訂單順序因網絡傳輸發生亂序),再多的熱備份的撮合交易引擎也無力“接手”,導致整個交易系統全面出現技術故障。

在他看來,泛歐證券交易所很可能遭遇類似的數據非一致性問題,才導致數據管理呈現持久性差異,令系統無法正常運轉導致技術故障與交易暫停。

這種技術隱患在不少全球證券交易所不同程度存在。此前有技術服務商向某些國家證券交易所建議引入內存狀態機複製技術,即將撮合交易數據複製多份並部署到撮合系統裏的多台撮合引擎,但每個撮合引擎副本從相同的初始狀態開始運行,當撮合系統收到網關發來訂單時,每個撮合引擎都會撮合這個訂單並依次產生交易記錄。如此好處是即便正在運轉的撮合引擎出現技術故障,無需數據傳送過程的一致性要求,其他引擎就能迅速接手確保交易結算系統正常運轉。

“但是,不少海外證券交易所卻不願對此進行鉅額投入。”多位業內人士均指出。這背後,一方面海外眾多證券交易所屬於公眾持股公司,董事會與主要股東基於財報“好看”考量,擔心鉅額技術投入未必能在短期內換來相應的業績提升,便不願在IT方面增加投入,另一方面他們知道單靠交易所更新撮合交易技術系統也“無濟於事”,因為整個交易系統處理效率與可靠性的提升,還需要各大證券公司與做市商投入資金,與交易所同步優化數據接口標準。

記者多方瞭解到,不少海外做市商與證券公司未必願意這麼做。因為這等於動了自己的奶酪——近年,眾多投行自己開發了暗池交易,向客户提供場外撮合交易服務以賺取服務費,再擇機將這些撮合交易指令拿到交易所“登記”,若交易所撮合交易技術系統持續進步令大量客户流向交易所交易,無疑會導致投行流失大量業務收入。

一家美國投行人士透露,海外交易所也知道其中的利益關係,鑑於投行做市商與證券公司掌握大量客户與交易量,他們也不敢輕易“得罪”。其結果是眾多證券交易所的湊合交易技術水準遠遠趕不上金融科技研發步伐,在當前高頻交易與程序化交易日益流行的今天,他們相對落後的數據管理與結算系統無法及時處理極高併發的交易指令,導致整個數據管理與交易系統算法模型“出錯”,進而觸發技術故障與交易暫停事故。

交易所併購兼併未必治本

值得注意的是,面對IT技術系統投入短板,越來越多國際證券交易所正通過兼併重組方式“解決”。

10月9日,泛歐交易所聯合意大利主權財富基金、聯合聖保羅銀行,以43.25億歐元從倫敦證券交易所收購意大利交易所。

泛歐交易所首席執行官斯蒂芬·布納對此表示,這次併購有助於泛歐證券交易所在歐盟建立一個領先的市場基礎設施,通過建立上市和二級市場及衍生金融債券市場,推動證券交易業務組合與新資產類別多樣化。

【編輯:張猛】

全球交易所接二連三“宕機” 背後暗藏利益博弈

打開中新經緯查看全文

【來源:21世紀經濟】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651 字。

轉載請註明: 全球交易所接二連三“宕機” 背後暗藏利益博弈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