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數字貨幣漸行漸近:未來金融競爭終極場所

央行數字貨幣漸行漸近:未來金融競爭終極場所

“目前數字人民幣已取得階段性成果,正在進行內部的封閉測試。”央行副行長範一飛日前在公開場合透露的這一重磅信息,再次激起對央行數字貨幣(DC/EP)的熱烈討論。從2016年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成立至今,中國央行數字貨幣研發已歷時5年。去年以來,官方人士表示數字貨幣“呼之欲出”,官方也對其設計機制進行了説明,央行數字貨幣逐漸揭開神秘面紗;今年已在深圳、蘇州、雄安新區、成都等四地先行試點,建行8月底短暫地向公眾開放了其央行數字貨幣錢包的註冊渠道,種種跡象表明央行數字貨幣已漸行漸近,即將“飛入尋常百姓家”。

隨着技術趨於成熟,央行發行數字貨幣並不難。但央行數字貨幣帶來的不僅僅是貨幣運營的複雜度,對金融系統的影響會更大。盲目發行央行數字貨幣,不僅不會取得預期效果,更容易以失敗而告終。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央行數字貨幣?真正的央行數字貨幣,不僅僅是發行那麼簡單,在發行後的流通和交易過程中,如何更好地服務社會經濟發展,服務央行政策目標、服務金融監管要求,才是重點。

M0屬性避免金融脱媒

堅持央行中心化管理

“以央行數字貨幣為例,數字人民幣是金融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是運用新技術對流通中的現金(M0)的數字化,旨在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通用性的技術貨幣。目前數字人民幣已取得階段性成果,正在進行內部的封閉測試。”範一飛日前在公開場合表示。

從目前的公開信息看,央行數字貨幣具有價值特徵和法償性,支持可控匿名。數字人民幣主要定位於流通中現金,這一定位藴含着豐富的理論內涵與政策選擇。

範一飛分析,首先,近年來,比特幣、全球性穩定幣等加密資產試圖發揮貨幣職能,又開始了新一輪私鑄貨幣、外來貨幣與法定貨幣的博弈。因應這一形勢,國家有必要利用新技術對M0進行數字化,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通用性的基礎貨幣。其次,商業銀行行內系統以及非銀行支付機構等各類支付系統不斷完善升級,較好地滿足了經濟發展需要。用數字人民幣替代M1和M2,既無助於提高支付效率,也會造成現有系統和資源的巨大浪費。

在央行數字貨幣的運營上,DC/EP採用“中央銀行-商業銀行/其他運營機構”的雙層運營體系。歐科雲鏈首席研究員李煉炫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如果採用單層運營體系,央行要直接面對所有用户,這又回到了“大一統央行”的時代。商業銀行和其他支付機構在IT基礎設施應用和服務體系上都趨於成熟,有利於充分發揮商業機構的人才和技術優勢。此外,DC/EP對銀行存款有一定的競爭優勢,如果採用單層運營體系,將直接導致銀行存款的流失,出現“金融脱媒”現象。

李煉炫介紹,在用户終端,DC/EP主要表現出三大特性:首先是隱私保護與打擊違法犯罪的平衡。對於公眾正常經濟生活的隱私需要,DC/EP是要保護的,因此必須實現可控匿名。其次是雙離線支付功能。網銀,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工具在進行交易時需要聯網,否則無法進行交易;而DC/EP的雙離線支付功能,即便交易雙方處於離線狀態,只要兩個手機一碰,交換錢包密鑰,即可完成轉賬交易。三是主要面向小額零售場景,有金額和時間限制。有助於解決“雙花問題”,也有出於保護商業銀行,防止“金融脱媒”的考量。

從M0的管理模式看,貨幣發行是中央銀行的基礎職責,數字人民幣應堅持央行中心化管理。從全球來看,對M0發行流通實行中心化管理是全球央行通行做法。為了保證對貨幣發行和貨幣政策的調控能力,全球各主要經濟體的央行和貨幣當局對現鈔發行流通都實行了中心化管理。

範一飛表示,要維持央行在數字人民幣發行中的中心化管理地位,必須做到以下幾點:一是統籌管理數字人民幣額度,制定統一的業務標準、技術規範、安全標準和應用標準。二是統籌管理數字人民幣信息,通過掌握全量交易信息,對數字人民幣的兑換、流通進行記錄和監測分析,完善數字時代的中央銀行發行制度。三是統籌管理數字人民幣錢包,在堅持數字人民幣統一認知體系和防偽功能的前提下,本着雙層運營的原則,採用共建、共享的方式由央行和指定運營機構共同開發錢包生態平台,同時實現各自的視覺識別和特色功能。四是統籌建設數字人民幣發行基礎設施,實現跨運營機構互聯互通,確保數字人民幣流通穩定有序。

提升跨境支付效率

助推人民幣國際化

此前包括Libra在內的數字加密貨幣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在國際支付結算方面具有較強的便利性,因此,有觀點認為央行數字貨幣能夠助推人民幣國際化,但也有觀點認為,人民幣國際化程度主要取決於其自身競爭力,數字化只是一種形式,不是決定因素。一家紐約區塊鏈開發公司Cypherium CEO Sky Guo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一些國家如美國認為DC/EP是中國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途徑之一,另外一些國家對數字人民幣如何與其他國家的數字貨幣進行互操作,以及如何保護用户隱私表示關注。

北大國發院副院長黃益平近日在國發院公開活動上表示,目前來看,央行將發行的數字貨幣和人民幣國際化的直接關係並不明顯。一個貨幣在國際上能否被接受,跟該貨幣有沒有數字化沒有關係,而是要看這個貨幣的匯率是否靈活,市場是否開放,國外的投資者是否有信心、有意願使用這個貨幣。“所以人民幣國際化是一個自己要往前走,然後我們數字化的人民幣才可能幫助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更加便捷,比如跨境支付、跨境貿易、跨境投資結算,這些成本就能降低”,黃益平表示。

李煉炫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DC/EP在跨境支付上具有優勢,不僅可以提高跨境轉賬的速度,而且降低匯款的費用;此外,目前央行數字貨幣採用松耦合賬户設計,這意味着用户在使用央行數字貨幣時不需要綁定銀行賬户即可進行轉賬支付,這對海外那些處於貧困偏遠地區,以及缺少傳統金融基礎設施(銀行)的本國民眾具有很高的吸引力。未來隨着DC/EP在支付時間和金額等限制上的逐步放開,將推動人民幣在貿易和金融交易結算和計價上的國際化。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教授鞠建東近期撰文表示,為應對我國金融安全面臨的挑戰,必須加快數字金融基礎設施的建設與升級,推動建立數字人民幣跨境支付結算新體系。運用區塊鏈等新技術全力實現人民幣的跨境支付功能,通過人民銀行發行的數字貨幣解決計價問題,暫時擱置人民幣的儲備功能,在DC/EP框架下完善人民幣與其他貨幣的直接匯率詢價機制。在此基礎上建立一個“數字人民幣跨境支付結算新體系”。

數字貨幣可能是

未來金融競爭終極場所

目前大多數國家都已經認識到了央行數字貨幣的重要性,然而對發行央行數字貨幣多持謹慎態度。根據克里斯蒂安對全球63家中央銀行的問卷調查,所有中央銀行都已開始進行數字貨幣的理論和概念研究,有49%的央行進入試驗/概念驗證階段,僅10%進入開發/試點階段。在短期(3年內),超過85%的中央銀行不太可能或非常不可能發行任何央行數字貨幣,僅有3%的中央銀行在短期內會發行零售型央行數字貨幣。

從當前的實踐來看,中國央行對法定數字貨幣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有着清晰和全面的認知,其實踐無疑也走在世界前列。

“加密資產等通過去中心化技術處理支付交易,會侵蝕國家貨幣主權,現鈔數字化的壓力其實越來越大。這一貨幣發展的歷史趨勢和需求,要求我們在‘供給側’做文章,需要利用新技術對M0進行數字化。作為國家信用的提供者,為保證貨幣金融體系穩定,央行理應響應零售環節需求,提供數字化現金供給”,範一飛指出。

黃益平在回答證券時報記者提問時表示,“將來金融的競爭,我覺得可能是在數字金融領域,最重要的就是數字貨幣。為什麼最近各個國家都開始忽然對央行數字貨幣感興趣?我覺得一個央行發行的數字貨幣,它很可能是一家獨大、贏者通吃的。當然也不排除將來會有很多央行數字貨幣,同時在市場上。但總之是如果落在別人後頭,如果競爭不過別人,也許你的機會就沒了,所以我猜測很有可能央行數字貨幣是我們將來金融競爭的終極場所”。

“最終也許是贏者通吃,原因就在於將來這種數字技術,一旦一個具有長尾效應的平台建立起來之後,它的邊際成本是很低的。在貨幣演變的過程當中,也可能是多家數字貨幣一起來競爭,但總之是我們不能缺席,是形成一種新的國際貨幣,將來主導國際金融體系,還是在現在的這些貨幣當中,主權貨幣向歐元、美元、日元,包括人民幣和其他貨幣傾斜,或者中間會再引發出來一個新的貨幣,真的是無法預測的,我只是説從技術的角度來説,最後這麼多貨幣長期並存的可能性不大”。黃益平表示。

Sky Guo表示,目前各國的央行數字貨幣研發路線差異非常大。例如,中國的數字貨幣是由中國人民銀行直接主導並研發的,而法國的央行數字貨幣試驗則邀請了來自數傢俬營企業提交技術方案。數字貨幣會取代現金,這是歷史必然。數字貨幣帶來的便捷也會極大影響金融市場的流動性和發展。尤其是以智能合約為代表的新技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產生新的金融服務模式創新。對於央行數字貨幣,如何適應新的變化以及監管、網絡安全等方面挑戰必將成為各國央行的重中之重。央行數字貨幣背後包含了技術、貨幣政策、監管等各方面的較量,是未來大國的必爭之地。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651 字。

轉載請註明: 央行數字貨幣漸行漸近:未來金融競爭終極場所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