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北向資金連創2項淨流入紀錄後加速撤離,“大開大合”背後誰是“真假外資”?

7月北向資金連創2項淨流入紀錄後加速撤離,“大開大合”背後誰是“真假外資”?

相比北向資金在6月上演的“激情一刻”,在剛剛過去的7月,北向資金的表現可謂“過山車”:先是在7月初刷新了陸股通建立以來連續5日增持記錄,還在7月中旬一度創出了連續16周淨流入A股的歷史記錄。但在此後,北向資金又以歷史罕見的速度流出A股。

對於北向資金這樣過去不多見的“大進大出”表現,多家機構就其背後的“真假外資”現象展開了熱議。

北向資金7月上演倒V型反轉

北向資金作一向被市場認作“聰明錢”,從今年以來的表現來看,北向資金的流向與A股的冷暖變化顯得較為“合拍”。

今年春節之前市場轉暖之際,北向資金曾連續2月淨流入超百億元;不過到了3月,北向資金開始急轉掉頭,全月大幅淨流出創下2014年滬港通開通以來單月淨流出之最。不過在市場短期大幅調整後,北向資金又不失時機地把握住了“低吸”的機會,開始連續幾個月重回A股,並在今年6月達到高潮。

而這一回歸的勢頭延續到了今年7月上旬,據國盛證券統計,今年7月2日~8日的5個交易日內北向通道淨增持規模逾500億元,刷新了陸股通建立以來連續5日增持的記錄。

同時,截至7月中旬,北向資金還創出了連續16周淨流入A股的歷史記錄,上一個記錄是在2019年10月至2020年1月的連續15周淨流入A股。

不過在投資者都以為北向資金仍然會在“牛市”中馳騁時,在隨後的2周,北向資金持續大幅淨流出,單週的淨流出規模可以排進歷史前5名。

7月北向資金大進大出的兩種視角

據國盛證券策略團隊統計觀察,7月北向資金的大進大出與交易型外資佔比一度快速提升有關。

國盛證券策略團隊認為,可以根據陸股通資金的託管機構類型來大致區分資金屬性。其中,海外長線配置型資金多數託管在外資銀行席位;對沖基金、量化基金等“洋遊資”出於交易便利性的要求,多數通過外資投行的PB系統託管;而託管於中資券商機構的資金,則可能是“假外資”的概率較大。傳統意義上的“真外資”,基本屬於上述第一類,也即長線配置型資金;而後兩者則更多屬於短線交易型資金,與我們普遍理解的“真外資”存在較大區別。

對於北向資金在7月的大進大出,開源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牟一凌在日前接受記者採訪時提供了另一個視角:“我們認為,近期北向資金的‘大開大合’可能預示着市場出現了新的參與者。2016年開始借道北向的外資深刻地影響了市場,甚至‘教育’了大量投資者,提供了新的投資理念。當下,大量投資者談及外資,必想到買入‘消費和科技龍頭’與‘核心資產’這樣的概念。如果北向資金行為不圍繞上述人設展開,必然被判定為‘假外資’或‘洋遊資’。但無論是從資金波動還是風格上講,近期北向資金的‘大開大合’已經超出了上述市場的慣性認知,這預示着北向資金中可能出現了新的參與者,這股‘神秘’的力量對於市場波動和風格的影響也越來越明顯,這讓我們必須重新審視基於2016年以來對於北向資金的經驗認知是否需要修正。”

在牟一凌看來,當前市場過於關注外資“長期配置中國”的邏輯,但忽略了外資“週期性流入中國”的影響,北向資金中這批新的參與者很有可能是“週期性流入中國”的力量之一。“2015年開始,中國經歷了大量的資本外流+資本外逃,其間北向資金更多來源於以主權基金為代表的配置型資金,陸股通投資標的放開也讓其買入風格更加趨於‘成長’,這也成為了市場‘線性外推’北向資金行為的依據。時至今日,雖然在疫情期間我國跨境資本一直處於淨流出的狀態,然而我們認為,美元指數逐步走弱的背景下跨境資本可能會開始迴流我國,目前資本流動的5月淨流出已出現向上拐點。我們需要提醒投資者的是,如果出現資本回流,宏觀環境的變化可能會讓上述認知失效。其實從歷史上看,‘熱錢’週期性湧入中國不乏先例,雖然可能投資途徑更為間接,但是我們也可以從公開數據中發現,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後,全球已進入增配中國的週期。我們需要理解‘週期性流入中國’和‘長期配置中國’才真正構成了‘外資’的全貌,而‘週期性力量’的迴歸正在佔據主導地位。”

對於這股“熱錢”的活躍度究竟能持續多久,各券商之間的看法也是不盡相同。國盛證券策略團隊認為,目前,北向資金中7月快速提升的交易型資金佔比已經出現明顯回落,資金結構也已經大致迴歸至6月底水平,交易型資金主導的大進大出有望告一段落。此外,結合北向資金流入風格調整看,7月週期+金融大幅流入的風格也陸續出現拐點,資金流動風格重回消費主導,北向資金的流入風格有望迴歸。預計未來,長線配置資金仍將是北向資金的長期主力。

而牟一凌則認為,這種“熱錢”的湧入將會在未來持續出現,與我國資本賬户開放的長期趨勢形成共振。“首先,由於美國經濟復甦仍受制於疫情的反覆,而流動性危機也已經過去,美元指數大概率步入走弱區間,而美元指數作為國際資本流動的指示器,説明資本流入我國將是未來的大概率事件;第二,疫情之後,全球流動性‘氾濫’使得跨境資本追逐相對安全、高回報的資產,相比之下,A股的基本面支撐明顯要比美股要強,同時以滬深300為代表的藍籌股尚處在估值低位;同時從外資買入佔比的特徵上看,美股已經見頂回落,而A股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第三,中美摩擦背景下,中概股迴歸、去美元化等趨勢都將使得此前外流的內資迴流。中概股是部分投資者在海外投資中國的重要標的,而近期由於中美摩擦,中概股的迴歸趨勢越來越明顯,這就意味着大量海外希望投資中國的資金+部分本來具有國內背景的資金失去了可投資資產。在這個過程中,由於美股處於相對不穩定狀態,進入中國也許會成為一個佔優的選項。資本賬户開放的趨勢不用懷疑,雖然這是一個長期邏輯,但是短期‘熱錢’的流動在這個趨勢下會變得更加順暢,從而形成共振,這種合力在未來不容小覷。未來熱錢進入中國將從以前的間接渠道逐步迴歸到北向資金這樣的直接渠道,這樣的影響可能是我們認知範圍以外的。”

7月北向資金挖掘新“窪地”

今年6月,在行情火爆之際,北向資金席位也頻頻現身龍虎榜,而北向資金集中買入的公司主要來自醫藥、電子這兩大6月熱門行業。

不過從7月的數據來看,北向資金並沒有繼續追漲醫藥、電子,而是轉而選擇了一些新的熱點行業和此前相對滯漲的潛力股。

據Choice數據統計,截至7月30日,北向資金在7月內共現身238只A股的龍虎榜,環比6月多出100多隻,顯示7月北向資金的活躍度明顯提升。其中,7月北向資金龍虎榜累計淨買入118只A股,累計淨賣出120只A股。

7月北向資金龍虎榜席位淨買入排名前30位個股

7月在牛市情緒的帶動下,券商板塊的人氣被市場激活。據Choice數據顯示,7月北向資金現身多隻券商股的龍虎榜席位中,不過就買賣情況來看,北向資金對券商板塊的態度明顯分化。

其中此前股價處於相對低位的券商股,如國金證券、國海證券、財通證券等,位居7月北向資金龍虎榜淨買入金額的前列,而估值偏高或者此前已有較大漲幅的券商股如第一創業、中信建投、光大證券則在7月遭遇北向資金的淨賣出。

此外,7月北向資金還加大了對安防、血製品行業部分龍頭企業的淨流入。

北向資金近期對A股價值“窪地”的輪流挖掘,在牟一凌看來其實是北向資金新參與者的一種特徵。“我們當前能夠觀察到的這類投資者的行為是:他們更偏好交易結構更為良好同時估值低的順週期板塊,這也許預示着‘熱錢’正在湧入全球權益資產的估值‘窪地’。我們認為,基本面將是影響市場全體參與者的長期因素。因此,A股專業的機構投資者應該從配置上為迎接‘遠方來客’做好準備:即衡量當下所有資產的風險與收益比。”

每日經濟新聞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25 字。

轉載請註明: 7月北向資金連創2項淨流入紀錄後加速撤離,“大開大合”背後誰是“真假外資”?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