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禮來亞洲基金陳飛:資本不是洪水猛獸,策略性避開部分過熱的醫藥投資賽道

由 雋寶霞 發佈於 財經

本文來源:時代週報 作者:黃嘉祥

“禮來亞洲基金從來不會讓被投企業犧牲質量去開發低端重複的創新藥,我們更看重的是長期投資,資本不是洪水猛獸。”9月25日,禮來亞洲基金管理合夥人陳飛在第六屆中國醫藥創新與投資大會期間接受時代週報等媒體採訪時表示。

禮來亞洲基金“脱胎”於禮來製藥(LLY.NYSE)2008年成立的風險投資部門,2011年獨立運作,迄今已發展成為業界知名的生命科學和醫療健康風險投資基金。中國是禮來亞洲基金最為看重的市場,其70%的投資佈局都在中國,這些年投資了貝達藥業(300558.SZ)、微芯生物(688321.SH)、信達生物(01801.HK)、康希諾生物(688185.SH,06185.HK)等明星項目。目前,禮來亞洲基金共管理6只美元基金和5只人民幣基金。

陳飛表示,從全球的角度來看,大概60%以上的藥都是me-too藥(派生藥)或者fast follow-on(快速跟進)模式的新藥,美國也是如此。從中國的創新模式來看,由於中國前些年還未完全具備原始創新基礎,中國得有“兩步走”的策略,先進行fast follow-on跟隨策略,再走差異化創新,最後邁向原始創新。從商業角度來看,fast follow-on和first-in-class(同類首創)這兩個模式都是可行的,投資機構也會佈局這兩個模式的企業。

“做醫藥最大的挑戰就是成功率,不管哪種模式都有藥品研發的失敗帶來的風險,做新藥研發,進入臨牀階段和沒有進入臨牀階段的,都存在不確定性風險。投資機構要看多種多樣的公司,禮來亞洲基金每年會看1000多家公司,從中選出比較符合投資標準的企業進行投資,大概一年投30-40家。”陳飛説,禮來亞洲基金每年都把市場上所有項目都看一遍,包括美國和中國的項目,看的角度越高,看的項目越多,更容易挑出最好的項目。

藥品從研發到最後獲批上市,中間涉及的環節非常多,時間鏈條長、風險大,因此,投資機構在選擇標的時也更為謹慎。陳飛表示,禮來亞洲基金投資的標準主要有三個,一是科學性,只投資具有臨牀價值的主流用藥;二是該藥物具有很好的市場前瞻性;三是創業團隊有既往成功的經驗,做過類似的藥,有非常好的主人翁意識,雖然是科學家,但是更能成長為科學企業家。

(禮來亞洲基金管理合夥人陳飛)

禮來亞洲基金在投資上也會策略性地避開過熱的賽道。

近年來,抗體偶聯藥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s,簡稱“ADC”)研發火熱,也吸引了不少投資機構佈局。陳飛表示,當市場非常熱的時候,禮來亞洲基金就不太會扎堆去投已經處於後期且沒有競爭力的項目,而是更關注行業內能夠開發更多創新靶點的團隊,這類公司在第二輪競爭中才能脱穎而出。

以PD-1為例。陳飛指出,現在PD-1競爭處於一片紅海,禮來亞洲基金肯定不會再去佈局PD-1。但是換一個角度去考慮,如果是口服PD-1,也許是一個能夠改變市場的投資方向。“口服PD-1現在還處於臨牀非常早的階段,成功概率也沒有那麼高,但資本會事先佈局。”陳飛稱。

陳飛表示,禮來亞洲基金的週期很長,長達10多年,正是因為這樣的長週期,可讓企業自主選擇開發什麼樣的產品線,資本並不會對企業開發的產品線起到決定性作用,更多還是要靠企業的科學家、管理團隊去選擇。

“資本它真的不是洪水猛獸,可能更多的是資本由期限決定行為,期限越長的基金,其決策、策略就會更長期一些,對產業平穩發展起到的作用會更大。”陳飛説,從企業運營的角度,基金主要是通過董事會來影響公司的治理,很少直接干預公司的運營,主流的基金還是幫助行業成長。

當下,生物醫藥企業IPO有了更多的選擇。港交所2018年上市制度改革後,允許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A股科創板和創業板已實施註冊制改革,北交所也於近日成立。

在陳飛看來,這些新變化對於創新藥企業,以及中國藥物研發、醫療器械研發的市場帶來了很好的機會,也給投資機構提供了非常好的退出渠道,推動“募投管退”良性循環。不過,對於生物醫藥企業而言,投資機構通過IPO退出,其實只代表公司成功了一半,更重要的是企業的產品要上市,實現產品治病救人的目的。“希望未來有更多的投資人進生物醫藥行業,助力行業繼續做大。”陳飛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