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網評:中國海運“一箱難求”,給“脱鈎論”者上了一課
青島港自動化碼頭。(孟慶川/攝)
一段時間以來,中國集裝箱班輪“一艙難求、一箱難求”引發海內外廣泛關注。據7月29日中國交通運輸部舉行的7月份例行新聞發佈會發佈的數據,2021年上半年,完成營業性貨運量247.5億噸,比2020年同期增長24.6%,比2019年同期增長14.9%,貨運仍保持較快增長。集裝箱運量是國際貿易的“晴雨表”,直接反映着一個國家和地區的對外貿易水平。繁忙的國際物流,是中國外貿持續向好形勢的真實寫照、是中國經濟強勁脈動的又一個註腳。
“一箱難求”,印證中國經濟復甦釋放的巨大能量。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多國企業停工停產,全球貿易遭受嚴重衝擊。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率先控制疫情,率先開展抗疫國際合作,率先復工復產,率先恢復經濟增長,充分利用全球最完備、最龐大的工業體系,全力生產各類物資,滿足各國需求,有效緩解了全球物資緊缺局面,支持各國經濟加快復甦。2021年上半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達18.07萬億元,同比增長27.1%,創下了歷史同期最好水平。其中,對美國、歐盟、東盟等出口分別增長了31.7%、25.5%、27.8%。傢俱、電子產品、防疫物資等品類豐富的中國商品搭乘遠洋貨輪源源不斷運抵世界各地。對於中國經貿數據,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直言“意想不到”。德國“每日新聞”網站近期刊文稱,從中不難看出,中國經濟在很大度上已經擺脱了疫情影響,並正在幫助全球經濟以及德國企業。
“一箱難求”,印證中國是全球價值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當前,中國經濟早已深度融入世界經濟,可以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疫情帶來物理阻隔的特殊背景下,中國始終保持與世界經濟的深度連接。德國之聲7月17日刊文稱,“在其他國家的工廠因防疫需要紛紛停工時,只有中國工廠的產能全開”。文章援引德國基爾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費伯麥耶爾所的話説,如果亞洲出現運輸和交付困難,“我們也很快能從價格上感受到”。這再次證明,一些美西方國家政客鼓吹對華經濟“脱鈎”的地緣政治邏輯,在鐵一般的經濟規律面前是多麼蒼白無力。為全力保障國際供應鏈安全穩定暢通,中國正在不斷增強國際航線運力和集裝箱供給力度,提高集裝箱運輸效率。目前,北美航線運力已達688萬標箱,比2020年、2019年分別增長55%和26%;歐洲航線運力達430萬標箱,比2020年、2019年同期分別增長30%和7%。與此同時,中國造箱月產能已由過去20萬標箱提升至50多萬標箱,達歷史最高。6月份,中國主要港口空集裝箱短缺量已比2021年初下降12.2個百分點,緊缺狀況得到進一步緩解。
“一箱難求”,印證中國對外開放的堅定決心不會動搖。高水平對外開放是進入新發展階段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環節。2021年上半年,中國高水平對外開放工作開局良好,取得了明顯成效。實際使用外資6078.4億元,同比增長28.7%,廣州現代汽車氫燃料電池、重慶博世氫動力系統、杭州賽默飛生物製藥等一批標誌性大項目紛紛落地彰顯中國市場的巨大吸引力;印發《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行動方案》,發佈海南自由貿易港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出台支持浦東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意見等舉措,表明中國推動更高水平開放的持久力;中國對RCEP貿易伙伴的進出口同比增長22.7%,更是展現中國履行開放承諾、促進貿易便利化的行動力。
越是關鍵時刻,世界就越需要中國經濟發揮引擎作用。“一箱難求”是中國同各國互利合作逆勢前行的又一個縮影,它再次向世界釋放一個無比清晰的信號:中國市場是世界的市場、共享的市場、大家的市場。(孟慶川)
海外網版權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