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以來,央行堅持管住貨幣總閘門,不搞大水漫灌”“M2年均增速10.8%,與名義GDP年均增速基本匹配”“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境外主體持有境內人民幣金融資產比十年前增加2.4倍”“重點領域的風險得到穩妥處置,金融風險整體收斂、總體可控”……6月23日,“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披露的多個數據,引發金融業關注。
監管重磅發聲,釋放關鍵信號。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此次會上,央行副行長陳雨露、銀保監會副主席肖遠企、證監會副主席李超等,就結構性貨幣政策、銀行業風險化解、保險業綜合表現、資本市場改革與發展等多個熱點話題,也進行了一一回應。
管住貨幣總閘門
結構性工具有進有退
會上,陳雨露表示,這十年,央行穩健實施以我為主的貨幣政策,綜合研判複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發揮好貨幣政策總量調節和結構調節的雙重功能,前瞻性地加強跨週期的調節,有效應對世紀疫情等內外部的衝擊。
在這個過程當中,有力地促進穩增長、穩物價、穩就業和國際收支平衡。央行堅持管住貨幣總閘門,不搞大水漫灌,守護好老百姓的錢袋子。2012年以來,廣義貨幣供應量(M2)年均增速10.8%,與名義GDP年均增速基本匹配,有力地推動了國民經濟穩健發展。
除了管好貨幣總閘門,為應對疫情的經濟影響,近期央行出台了一系列結構性政策工具,包括促進綠色發展、促進科技創新等。不過,市場也有人擔心,結構性工具過多使用會弱化總量工具,且數量型工具的使用也會影響貨幣政策調控逐步向價格型的轉變。
對該問題,陳雨露進行了回應。他提到,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是兼具總量調節和結構性調節雙重功能。
也就是説,通過結構性工具,既能夠實現精準滴灌的政策效果,又能夠對總量調控作出貢獻。一方面,央行在設計結構性政策工具的時候,堅持順勢而為,按照目標一致性的原則,來建立激勵相容的機制,也就是把央行資金和金融機構對特定領域和行業信貸投放掛鈎,調動金融機構的積極性,這樣一來,可更加有效地促進信貸結構優化。另一方面,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也具有基礎貨幣投放功能,有助於保持銀行體系的流動性合理充裕,支持信貸的平穩增長。
陳雨露表示,央行在總量框架下運用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會根據經濟發展不同時期、不同階段的重點需要“有進有退”,即把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數量和投放規模控制在一個合意的水平,與總量型的政策工具形成一個良好的配合。“市場也應該注意到,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利率水平同市場利率水平之間相差通常不是很大,所以不會對市場化的利率體系造成太大的影響。”陳雨露補充道。
“今年貨幣政策工具的使用總體上,按照上半年‘總量’搭台、下半年‘結構’唱戲的節奏進行演繹。”資深宏觀分析師王好評價道,這一原因在於上半年經濟“穩增長”壓力較為突出,需要動用總量型工具進行支持;而下半年經濟復甦確定性較高,發展的主要矛盾也逐漸轉向結構性問題。
除此之外,陳雨露進一步提到,近年來中國宏觀調控政策是有力、有度、有效的,宏觀槓桿率總體實現了“穩字當頭”,確保國民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也為全球經濟增長作出積極的貢獻,成為全球經濟的重要動力源和穩定器。
銀行業總資產超300萬億
風險化解穩步推進
“到目前為止,我國銀行業總資產是344.8萬億元,2012年底是133.6萬億元,目前我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銀行市場。”談及銀行業市場,肖遠企會上如是説道。
在總資產不斷增長的同時,同期信貸投放、債券投資年均增速均大於銀行總資產增速水平,顯示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力度的不斷增強。肖遠企介紹,過去五年內,銀行業總資產年均增速為8.1%,低於同期信貸投放和債券投資年均增速,從根本上扭轉了資金的空轉,流向實體經濟資金大幅增加,並且中間鏈條也大幅壓縮,融資成本也有所下降。
“過去十年,銀行貸款和債券投資年均增速分別為13.1%和14.7%,與名義GDP增速基本匹配。”肖遠企表示,其中,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普惠型涉農貸款年均增速分別達到25.5%和14.9%,大大高於貸款平均增速。人均銀行賬户約9.5個,普惠金融覆蓋範圍和可及性顯著提高。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利率累計下降超過2個百分點,農村金融服務可得性持續提高。2021年末,涉農貸款超過43萬億元,比2012年末增加了25.6萬億元,大中型銀行也普遍設立了普惠金融事業部或者其他專營機構,普惠金融服務在國際上也是處於領先水平。
普惠金融取得顯著成效的同時,銀行業風險化解工作也穩步推進。肖遠企表示,過去十年累計消化不良資產16萬億元,一大批突出的風險隱患得到消除。過去十年,共計恢復和處置了高風險中小機構600多家。
在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分析師周茂華看來,過去十年銀行機構金融風險防範取得階段性成果,促進金融機構依法合規經營,提升了金融業風控與經營水平,增強我國金融體系韌性,為金融業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對外開放奠定基礎;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穩步提升,金融與實體經濟發展逐步形成良性循環。
“總體上,我國銀行業保險業在過去十年發展取得的成就是舉世矚目的。”肖遠企表示,下一步,銀保監會將不斷優化金融結構體系;繼續深化銀行保險機構改革,加強公司治理建設,特別是要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城商行改革以及保險營銷體制改革;進一步加強風險防控,主要重點是要進一步提升銀行保險機構內生的風險防控能力;此外,將構建有中國特色的金融監管制度體系,做到所有金融活動都納入監管,建立事前事中事後全鏈條、全方位的監管機制安排。
資產規模增兩倍
大病保險守護12.2億居民
十年前,保險業鉅艦初成,如今縱身一躍已成為全球第二大保險市場。對於這十年綜合實力表現、風險保障進展、對外開放程度等,會上肖遠企也展示了十年以來保險業的成績單:“保險深度和保險密度加深加大,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強支撐,保險業總資產從2012年底的7.4萬億元增加到2021年底的24.9萬億元。”
保險深度和保險密度是反映一個地區保險發展程度的重要指標。肖遠企介紹,過去十年,金融脱實向虛得到扭轉,保險深度從2.98%上升到3.93%,保險密度從1144元/人上升到3179元/人,大病保險制度從2012年建立以來已覆蓋12.2億城鄉居民。
這背後凸顯的是,保險業在我國的發展前景廣闊,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副院長謝遠濤近日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未來幾十年,尤其是不再有人口紅利的幾十年,養老問題和醫療問題一定是民生中最重要問題之一,也作為國家戰略明確提出,因此保險業發展潛力極大。
另在對外開放方面,肖遠企表示,在華外資保險公司資本十年間增長1.3倍,資產增長6倍。一大批專業性銀行業保險業機構,如外資理財公司、外資資產管理公司等積極參與中國金融市場發展。
“我國保險業向來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從2001年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有相關承諾以來,我國就一直在進行對外開放,所以對外開放這條路,是我們堅定不移選擇的道路。從上述對外開放取得的一系列成果來看,可以印證我國改革開放的成績。” 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寧威表示,這也充分説明了我國願意和全世界分享改革開放的紅利,特別是保險市場快速發展的成果,願意同外資險企共享。
十年艱辛探索,而今前路寬廣。對於保險業下一步發展,肖遠企表示,主要從不斷優化金融結構體系;繼續深化保險機構改革,加強公司治理建設;進一步提升保險機構內生的風險防控能力等方面繼續發力。
股債規模穩居全球第二
改革取得突破進展
十年來,我國資本市場也大刀闊斧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並取得了矚目成就。
李超表示,資本市場正發生深刻的結構性變化,市場體系包容性大幅提升,投融資功能顯著增強,良性市場生態逐步形成。十年來,股票市場規模增長238.9%,債券市場規模增長444.3%,兩個市場規模均位居全球第二,股票市場投資者超過2億人。
李超介紹稱,這十年,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廣度深度顯著拓展。推出新三板、科創板,設立北交所,資本市場對實體經濟的適配性大幅增強,股債融資累計達到55萬億元。
此外,這十年,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要突破。實現核准制向註冊制的跨越,穩步推進試點註冊制,發行市場化程度、審核註冊效率和可預期性大幅提升,交易、退市等關鍵制度得到體系化改善,改革符合市場各方預期。
在回答記者“資本市場這十年中有哪些積極的結構性變化”的問題時,李超也指出,多層次的市場體系結構在發生明顯變化。“通過不斷努力,多層次市場體系日益完善,各市場、各板塊的特色更加突出。比如,滬深主板更加突出‘大盤藍籌’的特色,科創板堅守‘硬科技’的特色,創業板繼續保持‘三創四新’的特點,北交所和新三板注重於創新型的中小企業。”李超如是説。
中國國際科促會投資分會副會長、戰略投資智庫執行主任布娜新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創業板註冊制試點落地、科創板的推出、北交所的設立等改革對資本市場來説都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為我國的資本市場帶來了很多驚喜,成績亮眼。隨着註冊制改革的全面推進,未來,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也將進一步完善。
李超還談到,這十年,我國市場主體高質量發展邁上新的台階。實體上市公司利潤佔規上工業企業利潤的比重由十年前的23%增長到目前的接近50%,國民經濟支柱地位更加鞏固。
在對外方面,李超表示,這十年,資本市場的國際吸引力和影響力大幅增強。統籌開放和安全,制度型開放翻開新篇章。行業機構外資股比全面放開,啓動滬深港通、滬倫通,A股納入國際知名指數並不斷提升比重,外資連續多年保持淨流入。
在最後,李超表示,下一步,證監會將繼續堅持建制度、不干預、零容忍,努力打造一個規範、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
北京商報記者 劉四紅 李海顏 胡永新 李秀梅 丁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