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上半年理財子調研上市公司近300次 更偏好通過混合類理財產品佈局權益市場

由 濮陽南煙 發佈於 財經

財聯社(北京,記者 姜樊)訊,今年以來,銀行理財子參與上市公司調研的頻率持續增加。據wind數據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13家銀行理財子公司合計調研上市公司近300次,較去年同期增長約1倍。其中,生物醫療、消費行業、高新科技等行業最受關注。

業內人士表示,加速權益類資產佈局已成為當前理財子公司投資策略重點。不過,儘管對上市公司的調研頻率在加速,但權益類理財產品發行仍然較慢。目前,存續的權益類理財產品數量為12只,相比之下,理財子公司更傾向於通過混合類理財產品佈局權益類資產。

生物醫藥、高新科技等板塊最受歡迎

Wind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13家銀行理財子公司調研上市公司共計299次,遠過去年全年的146次。其中,招銀理財調研總次數為130次,是目前唯一調研次數過百的銀行理財子公司。興銀理財、匯華理財後者居上,今年以來調研次數分別達到43次、40次。

據財聯社不完全統計發現,生物醫藥、消費品是各家理財子公司自去年開始持續關注的板塊。而今年各家理財子公司將高新技術相關產業納入關注視野,同時多家理財子公司對化工和汽車行業的關注度也在顯著上升。從行業分佈上看,與其他類型機構關注的重點大體一致。

在生物醫藥行業,邁瑞醫療自去年起就多次出現在各家理財子公司調研名單之中,今年廣銀理財、中銀理財、浦銀理財等再度進行調研。雲南白藥、九洲藥業、前沿生物-U等中西藥企業,今年也被多家理財子公司調研。

消費類行業中,周大生、良品鋪子、華利集團、珠江啤酒成為理財子公司調研名單上的“常客”。此外,一汽解放等汽車相關產業上市公司,也引來了不少理財子公司的矚目。

高新技術領域的電子元件、設備儀器,半導體相關產業也受到了理財子公司的較高關注。其中,京東方A、TCL科技、海康威視、瀾起科技相關個股,成為多家理財子公司調研的目標。植信投資研究院研究員路宜橋認為,從總體上看,全球的“芯片荒”繼續蔓延及中國各地對先進製造業的加快佈局,是支撐電子行業熱度不減的重要原因。

招銀理財、興銀理財、匯華理財、南銀理財對化工類的個股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其中,招銀理財幾乎每個月都有對化工類企業的調研;在wind統計的數據中,南銀理財今年兩次調研的上市公司均為化工類企業。路宜橋表示,化工行業關注度提升主要由於全球經濟回暖對化工產品需求增長較快,以及近期部分化工行業上市公司業績明顯增長。

對於上半年銀行理財子公司的調研偏好,信銀理財副總裁林江表示,隨着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生物醫藥等新經濟逐漸成為調節經濟結構、促進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力量,新經濟當然會受到各大機構及投資者關注。

光大理財則建議,從中長期視角,可關注回調之後的白酒、醫藥、家電等消費板塊帶來的配置機會;而高質量發展會帶來芯片、新能源等板塊的中長期成長機會,但需要理性看待這一板塊高波動性特點。

理財子公司更傾向通過混合類產品佈局權益市場

“理財子公司進入權益類市場,可通過公募基金等其他資管機構生態共享能力來彌補其自身能力的不足;但理財子公司也要發展能夠參與到資本市場投研能力。”一位理財子公司人士對財聯社記者表示,當前各家理財子公司都以“資管機構”作為其發展的目標,但權益類產品投資能力是一流資管機構的重要評判標準。調研上市公司可視為銀行理財子公司積累投研能力、佈局權益類市場的必要動作。

今年以來,多家銀行理財子公司都在權益類理財市場上有所佈局,一些理財子公司也在嘗試直接投資於未上市企業股權、認購私募股權基金LP份額、發起設立S基金等相關項目、投資貝塔指數等。

但總體來看,各家理財子公司在權益類理財產品方面的“上新”速度仍然較慢。相比於權益類理財產品,各家銀行理財子公司更傾向於發展混合類理財產品。

據中國理財網數據顯示,目前銀行理財子公司存續的權益類理財產品數量為12只,比5月底時再擴容兩隻。其中,招銀理財、光大理財各發行了3只權益類理財;信銀理財、華夏理財各發布了2只;工銀理財、寧銀理財各發布1只。而目前存續的混合類理財產品數量為955只。

“相比於直接發行權益類理財產品,我們更傾向於發行與固收類資產相結合的理財產品。”某股份制銀行理財子公司相關負責人對財聯社記者表示,儘管公司已經發布了多隻直投股票的權益類理財產品,但最大規模僅有數億元。但“固收+”理財產品規模可達上百億,如果在其底層資產中配置10%到30%的權益類資產,則其可裝入的權益類資產規模將更大。

另一家股份制銀行理財子公司高管也認為,混合類理財產品是當前最適合佈局權益類資產的理財產品,這家理財子公司已將混合類產品作為下半年發力重點。不過,銀行理財子公司發展權益類資產仍面臨挑戰,銀行投研能力不強,亟需進一步提高;同時,銀行固有投資者仍更偏好穩健投資,投資者接受這類風險較高的理財產品仍需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