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多家企業“堵”在入關口?樊芸代表劍指科創板“小堰塞湖”
科創板IPO排隊企業形成一定程度上的“小堰塞湖”?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市工商聯副主席樊芸見怪不怪。就在今年2月4日,超過224家企業積壓在了“入口關”。
“在目前各方着力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大背景下,監管機構需要把好入口關,這點可以理解。”樊芸表示,但其審核資源暫時仍相對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審核的註冊進度。
實際上,從去年四季度開始,市場就明顯感到科創板IPO節奏趨緩、審核從嚴。此外,據樊芸觀察,近兩年來,上海證券交易所共對45家科創板發行上市審核項目的保薦機構啓動了現場督導,其中37家主動撤回材料。但這裏是否有以高門檻、高監管上門勸退,或者運動式的監管,缺乏監管的穩定性。
據媒體報道,去年6月,上海證券交易所在回應外界關切時,曾表示審核正在“不斷升級”,註冊制改革正不斷推向深入。在邁入“審核2.0”階段後,有兩方面數據值得關注,一方面科創板首輪問詢問題降幅為36%,平均題目數量已由47.4個減少到30.2個;另一方面扣除補充財報、回覆用時等影響,企業在科創板審核端需要等待的平均時間降至47天,此前這一數字是65天。
這些數據變化的背後,反映出科創板註冊制不斷進化和提升的可能。“能不能效率更高一些?”在樊芸看來,“提升”即意味着會有完善空間。據她瞭解,大家反映,補充材料多得都要吐了,現在註冊修改比較反覆、工作量巨大,證券公司幾乎每天修改到深夜,長此以往,誰也支撐不下去。現在註冊制環節比較長,是因為上交所完成整個審核後,再遞交證監會,但參照國際最佳實踐,沒有這樣的額外環節。“是否能從制度層面上將整個註冊環節和審核環節一併進行,這樣同步完成審核的時候,企業就可以直接註冊發行了。”
如何避免“小堰塞湖”現象?樊芸建議,評估、優化審核制度和審核的程序,進一步優化發行上市的審核流程。上交所和證監會之間在合法合規的前提下,建立通暢的現場交流溝通機制,保持審核理念和尺度的一致性,一貫性,減少溝通成本,進一步增強發行審核各環節的透明度和可預期性。
一個現實問題是,隨着科創板申報企業逐漸增多,審核任務確實在加重。樊芸認為,要應對審核資源短缺的挑戰,需要證監會、交易所等監管部門和審核機構進一步優化審核流程和機制,也確實需要增加更多的資源投入,包括適度擴大審核團隊,擴大現場督查檢查範圍,更好地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現代化信息手段,進一步提升審核效率。
欄目主編:張駿 文字編輯:王海燕
來源:作者:談燕 王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