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中發揮關鍵作用——訪中國能源研究會副理事長周大地

  應對氣候變化是人類共同的事業。中國作為最大發展中國家,已作出鄭重減排承諾,將用全球歷史上最短的時間實現從碳達峯到碳中和。中國能源研究會副理事長、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長周大地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國際合作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周大地認為,如要達到《巴黎協定》所定控温目標,全球必須加快低碳轉型。現在已經到了各國開展具體行動的階段,各方應抓緊行動,避免承諾停留在口頭表態。

  周大地表示,中國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時,應從三方面推動並引領國際合作。

  第一是大力推動各國在聯合國框架內平等合作,共同應對氣候變化風險,拒絕氣候霸權。

  應對氣候變化是建立在科學性基礎認知之上的共識。任何國家和地區都必須重視氣候變化帶來的重大風險,明確認識到應對氣候變化、加速減排進程是“我們自己要乾的事”,既不是因為外界壓力也不是對他人的追隨。

  應對氣候變化能不能合作、在何框架下合作是嚴肅的政治議題。中國主張在聯合國氣候公約框架下進行磋商,通過聯合國體系促進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平等合作,共同應對,這是中國在氣候變化方面合作的主渠道。

  中國的低碳轉型要根據自己的發展進程而定。“我們要推動具有獨立性、自主性的國際合作,相關規則的制定要在聯合國體系下共同磋商。不能允許少數國家將意願強加於他國,要拒絕氣候霸權。”周大地表示,在應對氣候變化議題上保持獨立性與自主性不等於不加快行動。綠色低碳轉型需要國際社會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原則,各方要共同向《巴黎協定》控温目標努力。

  第二是加強低碳、零碳技術創新,推動國際技術合作。

  在各國擁有政治共識的基礎上,開展國際層面的技術合作意義重大。目前,全球正在探索更好實現碳中和的方案。雖然各國的情況不一樣,但依然存在很多共性的東西,比如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推動生產生活方式低碳化轉型,這些均建立在大量技術創新的基礎之上。

  中國作為工業大國,尤其需要重視低碳、零碳技術創新。中國在非化石能源發展方面已經走在世界前列,但在用能方面仍有進步空間,如目前以火電為主的電力系統需要儘快向可再生能源過渡。推動低碳、零碳技術進步需要加大國際合作交流力度。“從歷史上看,過去的能源技術及工業技術基本被少數發達國家所壟斷。我們要改變少數發達國家的壟斷地位,在能源技術、工業技術以及能源消費技術等方面加強創新,努力成為世界低碳技術、零碳技術的引領者。”周大地説。

  第三是幫助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

  在未來的日子裏,中國要在大力發展低碳和零碳技術、加速推動綠色低碳轉型的同時,發揮國際領導力,為廣大發展中國家低碳化轉型提供幫助。“我們要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既要加快自身發展,也要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幫助,提供綠色低碳技術以及綠色公共產品,助力廣大發展中國家實現低碳化。”周大地説。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錢 通)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29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中發揮關鍵作用——訪中國能源研究會副理事長周大地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