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經濟網】;
隨着《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的印發,中醫藥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中藥材種植業被稱為“中藥生產第一車間”,是保證中藥材質量可靠、供應穩定的基礎。那麼在政策的東風和市場需求提升的雙輪驅動下,中藥材行業是否迎來了種植熱潮?種植户的腰包能否鼓起來?
澤瀉豐產又豐收
600畝賺了120萬元
四川省樂山市夾江縣,藥材種植大户郭玉正忙着建烘乾房。2020年,郭玉種植的600畝澤瀉獲得大豐收,但是由於自家的烘乾房太小,他只能拿到別處去烘乾。
澤瀉是四川當地的一種特色中藥材,有清熱解毒、利尿通淋的作用。每年8月播種,12月中下旬收穫。澤瀉收割後必須迅速烘乾,否則藥性就會流失,賣不上價錢。
對於澤瀉種植户來説,每年收穫前的兩個月既是農閒,又是最為緊張的時刻。各種病蟲害必須及時消滅,否則一年的辛苦就付諸東流。
葉斑病、蚜蟲、田螺等等,這些澤瀉田裏常見的病蟲害,郭玉現在已經熟練掌握了對付它們的方法。可就在5年前,他還對中藥材種植一竅不通。2016年,他承包了100多畝土地,但是地裏到底種什麼,郭玉猶豫不決。村裏的楊加貴給他出了個主意。
就這樣,郭玉開始一門心思種起了中藥材。2017年郭玉把種植面積從100畝擴大到200畝,掙了20萬元。2019年又擴大到300畝,掙了30萬元。
四川省夾江縣種植大户 郭玉
2020年,郭玉將澤瀉種植面積直接翻到了600畝。面積擴大了,郭玉心頭的壓力也大了。但2020年的行情給了他一個大大的驚喜。
楊加貴是茶坊村的中藥材種植大户,也是村裏最早引進澤瀉的人。他和村裏又簽訂了新的土地承包合同。現在村裏總共有10000畝土地,已經有7000畝都種上了澤瀉。
新籤的200畝地並不太好,楊加貴接下來還要重新翻地、殺菌。
早在2006年,楊加貴就承包了60多畝地,第一次種澤瀉就賣了10多萬元,除去本金和開支,收入頂得上一家人外出打工賺的錢。嚐到甜頭之後的幾年,楊加貴不斷擴大承包面積,如今,他已經在夾江縣承包了400多畝土地,在峨眉山市也承包了500畝左右。
澤瀉加工之後的成品,形狀、大小與土豆差不多。楊加貴現在倉庫裏還存着很多捨不得賣的澤瀉,按照現在的價格計算,價值達數百萬元。
在記者採訪楊加貴的這幾天時間裏,他的手機一直就沒閒着,不管在田間地頭,還是在家裏,時常有經銷商來詢問他的澤瀉是否出售。
四川省夾江縣種植大户 楊加貴
楊加貴決定在年底前選個好價錢賣掉自己的陳貨。
作為重要的中藥材生產基地,四川省在2019年就印發了《四川省中藥材產業發展規劃(2018-2025年)》,全面推進新時代中醫藥強省建設。《規劃》提出到2025年,四川省中藥材種植面積達850萬畝,中藥材種植業年總產值達300億元以上,全省中藥材種植的質量和效益大幅度提升,種植面積穩步增加。
2020年,四川省樂山市以夾江縣、峨眉山市等平壩淺丘地區為核心的澤瀉種植面積達到5萬畝,乾貨產量10000噸,佔全國60%左右,產值2000餘萬元。
中藥材“種植熱”還需“冷思考”
目前,我國常用中藥材600多種,初步形成了四大懷藥、浙八味、川藥、關藥、秦藥等一批道地藥材優勢產區,成為偏遠山區的特色產業和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根據《全國道地藥材生產基地建設規劃(2018-2025年)》要求,到2025年,全國建成道地藥材生產基地總面積2500萬畝以上。但提醒種植户,中藥材是一種特殊商品,少了是寶,多了是草,面對中藥材市場的一片“漲聲”,還需要更多冷靜的思考,切勿盲目擴張、跟風引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