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企半年考:市場集中度進一步提升 細分賽道競爭加劇

乳企半年考:市場集中度進一步提升 細分賽道競爭加劇

乳企奶牛。圖/IC photo


經過多年的市場化競爭,我國乳製品行業已經形成了幾家全國性龍頭企業、多家深耕一個或多個省份的區域性乳製品企業以及眾多限於單個省份或城市內經營的地方性乳製品企業三類市場競爭主體共存的格局。


今年上半年,在行業競爭更加激烈的形勢下,各大上市乳企交出了一份怎樣的成績單?


Choice數據顯示,A股目前有30家乳業概念股,今年上半年25家盈利5家虧損。雖然普遍盈利,但是各家企業之間業績差距顯著,淨利數十億元的只有個別企業,多數企業淨利不足1億元。


32家乳企半年報出爐:總營收超2000億元


8月31日,A股半年報收官,近5000家上市公司總營收超過30萬億元。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注意到,A股目前有30家企業被劃分到乳業概念類公司,整體來看,大部分均處於盈利狀態。


龍頭企業伊利股份表示:“今年第二季度,部分受疫情影響較為嚴重的地區的銷售受到了一些影響,消費者的消費信心也受到影響。相比之下,乳製品作為剛需食品,受到的影響相比部分企業還是會小很多。”


Choice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A股30家乳企中僅有5家虧損,其他均盈利。其中,伊利股份拿下營收淨利雙第一。


經計算可知,今年上半年,30家乳企累計實現營業收入約1646.42億元,淨利約36.55億元。其中,2022年上半年,伊利股份貢獻了約632.13億元的營收和約61.33億元的淨利,遙遙領先。


乳業高級分析師宋亮看到伊利財報數據後的第一反應是,伊利的規模化效應在進一步擴大,綜合競爭力明顯更強,抗風險能力也更強,“畢竟,伊利是在消費疲軟的環境中,實現了兩位數的增長。”


“從品類來看,伊利的冰品業務和奶粉業務有了重大突破,也推動了公司業績的高增長。從去年到今年,在原料成本價格大幅上漲的情況下,伊利通過內部管理效率的提升,成功消除影響,也促進了公司淨利潤的明顯增長。” 宋亮認為。


在A股乳企中,淨利潤拿下第二名的是光明乳業。2022年上半年,光明乳業實現營業收入約144.11億元,淨利潤約2.81億元。


如果將港股兩家知名乳企的業績也放進列表裏,光明乳業的位次還要後移。這兩家港股乳業便是蒙牛乳業和中國飛鶴。


2022年上半年,蒙牛乳業實現營業收入約477.22億元,淨利潤約37.51億元;同期,中國飛鶴實現營業收入約96.73億元,淨利潤約22.72億元。


對於伊利和蒙牛在業績上出現顯著差距的原因,宋亮分析道:“本質上,兩家企業在市場推廣、內部管理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距。從具體的產品品類來看,蒙牛在奶粉業務和常温酸奶業務方面,顯著落後於伊利,這也是造成兩大巨頭業績差距的主要原因。”


5家公司業績“掉隊”:麥趣爾遭遇“黑天鵝”


“在快消品裏,除了白酒,乳業的抗風險能力是最強的,因為白奶、奶粉等產品都是剛需。” 宋亮告訴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Choice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30家A股乳企中僅有5家虧損。記者逐一翻閲半年報後發現,5家虧損企業中,有3家的主營業務並非乳製品,剩餘兩家分別是一鳴食品和麥趣爾。


一鳴食品主要從事新鮮乳品、烘焙食品的研發、生產、銷售及連鎖經營業務。根據去年年報可知,乳品為其貢獻了約50%的營收。


今年上半年,一鳴食品實現營收收入約11.64億元,同比增長5.71%;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約-6622.86萬元,同比下滑210.34%。


對於虧損原因,記者瞭解到,今年上半年,一鳴食品的直營門店大幅增加,但是由於疫情影響,門店客流下降明顯,致使產品銷售情況受到較大不利影響;其次,隨着常州生產基地跟鳴源牧業在去年下半年至今年相繼轉固,致使公司折舊增加,同時,固定資產轉固後,財務費用增加明顯;另外,一鳴食品在上半年加大了精準推廣引流、社交電商投入,同時加大外賣業務推廣,導致上半年銷售費用增長明顯。


另外一家虧損企業則是麥趣爾。


眾所周知,麥趣爾今年遭遇了“黑天鵝”,甚至半年報都延期了一週才披露。


2022年上半年,麥趣爾實現營業收入約7.08億元,同比增長47.06%;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約-1.75億元,同比下滑1700.99%。


麥趣爾這樣解釋自己的虧損原因:根據2022年7月3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佈的《市場監管總局要求新疆市場監管局嚴查麥趣爾純牛奶檢出丙二醇問題》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發佈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市場監督管理局關於嚴查麥趣爾純牛奶檢出丙二醇問題進展情況的通報》,公司已停止純牛奶生產,並下架、封存、召回純牛奶產品。因此公司重新評估該事件對報告期內銷售以及存貨的影響,對下架、封存、召回的產品計提存貨跌價準備及預計發生的相關費用而導致虧損。


據瞭解,純牛奶業務的營收約佔麥趣爾整體營收的50%,而這次發生的負面事件,對麥趣爾影響極大,甚至可能影響公司第三季度和全年的經營業績。


16家盈利企業淨利不過億:乳製品市場競爭加劇


Choice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30家A股乳企中,有25家盈利,其中,16家淨利不過億。


相比於伊利、蒙牛、飛鶴等的淨利動輒數十億,可見,雖然乳企抗週期抗衰退的能力普遍很強,但是在行業內部,業績分化十分嚴重。


2021年以來,伊利股份戰略入股澳優乳業,強化其在嬰幼兒奶粉領域的市場競爭力;蒙牛收購妙可藍多,合併後整體乳酪業務躍居行業龍頭。國內乳製品市場發展前景廣闊,乳企通過投資或收購等方式,能豐富自身產品線,快速切入乳製品細分領域;或是擴大規模優勢,業務合併後進一步提高市場佔有率,企業兼併加劇了中國乳製品市場的競爭。


通過觀察可知,乳製品市場上奶酪棒、羊奶粉等新品類不斷湧現,龍頭企業與新鋭品牌紛紛發力產品研發,各種創新產品的推出加快了細分賽道的形成。


8月31日,伊利股份在業績説明會上便吐露了在奶酪這一細分賽道上的“野心”,即“伊利的目標是成為奶酪第一品牌”。


根據Euromointor、凱度消費者指數等第三方機構統計數據顯示,妙可藍多在2021年成為中國奶酪第一品牌。


面對奶酪行業越來越激烈的競爭,妙可藍多副董事長、總經理柴琇表示:“公司不會主動發起價格戰。但是,在戰術上公司會根據競爭情況積極應對,有序參與。公司通過品牌和產品的價值輸出帶動企業發展,避免價格戰對公司持續健康發展帶來傷害。”


除了奶酪,隨着消費升級,冷鏈運輸等技術的完善,低温奶的市場熱度也在上升。根據尼爾森數據,2021年我國低温鮮奶增速超過25%,高於常温白奶20%的增速,而低温酸奶有所下滑;預計2022年低温鮮奶行業將繼續保持兩位數以上的增長,低温酸奶行業有望逐步恢復正增長。


西部牧業在半年報中寫道:“我國乳製品行業快速發展的10多年間催生了近5000家乳製品加工企業,經歷了價格戰、三聚氰胺事件、行業洗牌等事件的洗禮,中小乳企出清、行業壁壘不斷提升,龍頭企業市場佔有率不斷提高且相對集中,市場整體呈現寡頭競爭+地方乳企差異化競爭格局。”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閻俠 編輯 徐超 校對 楊許麗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809 字。

轉載請註明: 乳企半年考:市場集中度進一步提升 細分賽道競爭加劇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