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吳依涵
編輯 | 吳先之
8月17日,騰訊發佈了2022年第二季度財務業績報告。
數據顯示,第二季度營收1340億元,同比下降3%,環比下降1%。非國際財務會計報告準則下,淨利潤281億元,同比下降17%,環比增長10%。
值得注意的是,第二季度騰訊營收增速首次出現負增長,並且連續兩個季度環比下滑。與此同時,騰訊已連續四個季度淨利潤下滑。
騰訊云為了提升競爭力,一直在圍繞業務和組織架構進行調整。騰訊在2022年第一季度的財報中指出,公司將重新聚焦企業服務的健康增長,主動縮減虧損業務,並將資源集中在視頻雲及網絡安全等領域的PaaS解決方案。第二季度財報顯示,PaaS方面,TDSQL數據庫收入同比增長超過30%。
7月12日,騰訊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羣(CSIG)宣佈成立政企業務線,由公司副總裁李強出任政企業務線總裁。該業務將把精力着重放在:政務、工業、能源、文旅、農業、地產、體育、運營商等領域。相對於率先入局政企業務的阿里雲、華為雲,趕晚集的騰訊雲能否追上大部隊的步伐,一切都還是個未知數。
近日有消費稱,原阿里雲國際非洲中東總經理胡丹加入騰訊雲,擔任副總裁一職,或許是騰訊為出海作準備。
騰訊雲的種種變動都在表明其改革的決心。
戰略轉型
一直以來,騰訊雲卻是一樁貼錢賺吆喝的買賣。為了佔領市場,企業以低價獲取客户資源,極大地抬高了業務成本。
其實,這個問題普遍存在於業行之中,大廠們為搶佔市場而打起了價格戰。而困擾行業的底層問題仍然沒有解決,即雲計算產品如何差異化,怎樣通過標準化方式賣出產品。
2021年第四季度財報顯示,騰訊金融科技與企業服務收入達479.58億,佔總收入的33.26%,這是騰訊to B業務收入首次超過遊戲業務。在2022年第一季度財報中,騰訊to B業務佔比達32%,是繼增值服務外最重要的營收來源,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一度成為騰訊營收的第二增長曲線。
財報顯示,2022年第二季度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營收422億元,同比增長1%,佔總收入的32%,營收增速較上個季度有所放緩。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成本達281億元,同比下降1%,成本投入首次進入負增長,這反映騰訊的“降本增效”達到了一定效果。
騰訊營收結構已經發生了改變,to B業務開始佔據重要位置。
但是,C端與B端市場的經營邏輯有所不同,C端市場屬於消費互聯網,強調個人需求,騰訊擁有極強的整合能力;而B端市場屬於產業互聯網,其訴求則在於成本、規模、效率,這就需要調動多方面技術資源去滿足企業的定製化需求。
C端講需求,B端講技術,而做產品首先關注的是需求而不是技術。技術提供解決方案,是滿足消費需求的工具。換言之,技術發展週期長,實現商業化的同期也會相應地拉長。因此,一直以來都依靠C端市場的騰訊更重視市場、用户與產品,所以未將技術納入企業經營邏輯當中。
最初,騰訊經組織架構調整,以CSIG與PCG兩大事業羣為主,開啓了瘋狂的人員擴充模式。2018年,騰訊在原有4萬人的基礎新增1萬員工;至2021年,騰訊員工已達11萬人,僅僅三年時間,員工擴充了一倍有餘。據悉,騰訊自成立以來的20年間,員工總數都維持在5萬左右。
騰訊真的有這麼多的人力需求嗎?
從實際情況來看,顯然人員過於冗餘。馬化騰曾在一段採訪中表示,在公司內部往往需要一些冗餘度,容忍失敗,允許適度浪費,鼓勵內部競爭和試錯,這便是騰訊的“賽馬文化”。對外,增員則是為了擴大規模以應對激烈的行業競爭。
顯然,騰訊此次是卯足了勁要為進攻B端市場鋪路。不過攤子鋪得過大,與之而來的是更大的不確實性與風險。
只是這種模式不一定能夠應用在B端市場。
市場變化多端,大部分企業是沒有耐心去長時間等待一款產品或一個項目從無到有的耕耘,去慢慢地沉澱。而更多的是在一定時期內,未達到商業化目標即終結,騰訊便是後者。
而現在騰訊需要轉型,不得不開始強調技術的重要性。
馬化騰曾表示:“作為一家以互聯網為基礎的科技和文化公司,技術是騰訊公司最堅實的底層基礎設施,面向AI以及即將到來的5G時代,騰訊將以技術為驅動引擎,探索社交和內容融合的下一代形態。”
在研發方面,騰訊第二季度研發投入達150億同比增長17%,相較前幾個季度,增速放緩。雖然強調技術,不過騰訊對於市場化的重視程度並不低。從財報數據來看,騰訊研發與營銷投入所佔營收比重的差距不大,兩者基本維持在營收比重的10%左右。
關於AI,馬化騰總結出四大要素:場景、大數據、計算力和人才,而場景即是市場,這是關鍵。“有了應用場景,數據自然會產生,也會驅動技術發展,人才也會隨之而來。”在此邏輯中,騰訊的核心關注點依然在於市場的規模效應,這也導致騰訊在一段時期激進擴張的局面。近三年,騰訊營銷投入增速波動較大,2020年四個季度增速達到49%及以上。
第二季度,騰訊營銷投入97億元,同比下降21%。今年以來,騰訊為了“降本增效”不斷削減營銷投入。不過,研發投入總體上保持着穩速增長,這似乎在表明騰訊已“慢下來”,開始走技術路線。
CSIG收縮,雲業務“慢下來”
今年上半年,CSIG事業部進行了一次大裁員,比例約為20%,PCG也有10%的裁員比例。據悉,下半年還有多個條件面臨裁員。
為減少淨利潤下滑勢態,騰訊實施成本控制第一步就對人力成本的優化以及縮減虧損業務。而CSIG事業部與PCG兩個一直未能盈利的部門成了騰訊上半年重點的優化對象。
人員的冗餘最終會隨着競爭、淘汰而達到一個相對均衡的規模。這種狼性的發展模式為組織帶來了活力及長期效益,但對員工來説未免也過於殘忍。
事實證明,過去依靠規模效應的C端打法,運用在B端服務中並不奏效。騰訊雲業務重心正在從互聯網轉向政企,從長期戰略眼光來看,騰訊若拿不出獨具優勢的自研產品,很難追上大部隊的步伐。
此前,CSIG事業部CEO湯道生在接受36氪採訪時表示,“過去三年,騰訊CSIG的增長模式是比較多強調收入規模的,但今年我們有一個大的銷售改革,是希望從過去很多低質量、轉包項目的模式,轉為基於騰訊自研產品為主導、健康可持續的業務模式。”
這意味着騰訊在這一場資本無序擴張的戰役裏,停下了腳步,選擇退守大後方。激進的騰訊開始沉澱自己,將目光重點聚焦在產品本身,準備走技術路線,開始強調“耐心”。
CSIG內部業務的調整,必然會對其收入帶來一定的影響。據Canalys報告顯示,騰訊雲2022年第一季度中國市場佔有率達15.7%,位居第三,相較上一季度其收入有所下降。
騰訊要發力B端市場,從長遠看來,自研始終是繞不開的問題。
從收入規模來看,IaaS是佔絕對優勢的,但其市場已經相對固化了。雲業務若要實現差異化,就要開闢一條新路徑。CSIG此次內部的調整,也將雲業務重心轉移到了PaaS與SaaS。
在PaaS層面,騰訊雲有着自身優勢。IDC曾在報告中指出“騰訊雲依託C2B的能力和生態多樣性,在穩固互聯網優勢下,深耕金融、政務、智慧城市、文旅等領域,通過差異化競爭,保持穩定增長。”前文已提到,騰訊第二季度,TDSQL數據庫收入同比增長超過30%,佔第二季度雲服務收入超過5%。此即是騰訊將資源集中在PaaS業務的一個重要原因之所在。
在SaaS層面,企業微信、騰訊會議、騰訊文檔三大產品整合打通,實現一體化,全面提升企業協作效率。騰訊在2021年年報中也表示,將優先考慮擴大SaaS的業務規模。
PaaS與SaaS的用户粘性強,一般毛利率也能達到50%-80%的位置,不過目前這兩塊業務還處於投入階段,距離商業化尚有一定距離,對於所有云廠商而言,既是一次機遇也是一次挑戰。
各雲廠商若要從這這片新藍海中爭奪一席之地,技術創新才是他們競爭的硬實力。
不過在“四朵雲”中,百度與華為一直就有着前沿技術儲備;而阿里最初也不談技術,從阿里雲入局就開始佈局了基礎技術。其實在技術層面上,騰訊已經落後了其他雲廠商一截。
但技術轉化週期長,對於騰訊而言考驗的不僅僅是“耐心”還有面對失敗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