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亞洲合作深度發展的大背景下,搞排他性軍事同盟作為亞洲安全的基點,是不合適的。在亞洲地區構建安全治理框架,需要考慮所有國家的安全需求。”4月19日舉辦的博鰲亞洲論壇2021年年會“亞洲的共同願景:多元與共通”分論壇上,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傅瑩如是説。
亞洲各國沿着各自歷史軌跡發展起不同的政治制度和宗教傳統,在經濟上也處於不同發展階段。傅瑩表示,雖然存在種種差異,但亞洲各國人民對亞洲的和平、發展和開放融通有着共同的期待。當今世界複雜多變的形勢下,在面對新冠疫情帶來經濟和國際交往的多重困難和挑戰之際,更加需要亞洲各國攜手應對各種挑戰,在交流中取長補短、共同前進。如何保證亞洲地區的安全?如何構建一個更大的安全網,把大家的安全利益都包容進去?這是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亞洲文明古老又多元,亞洲國家的擔憂和命運都是共同的。”日本國立京都國際會館理事長、聯合國前副秘書長明石康表示,重建世界秩序需要國際機構的引領,特別是在應對疫情問題上,國際社會需要加強合作,在全球和次區域平台上充分交流和共享資源。亞洲國家在這方面有成功之處,也面臨嚴峻挑戰,需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合作。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山東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張藴嶺認為,從東亞的角度看,亞洲合作取得很大發展。東盟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尋求合作,以包容和耐心的態度對待地區分歧,體現了亞洲地區多元共存的特點。“近年來,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建立、上海合作組織的設立、南海行為準則的談判取得進展等等,都是成功的案例。但是,在傳播亞洲合作經驗方面,需要加大努力。”
多位嘉賓都談及了中美關係對亞洲的影響。
韓國世宗研究所理事長、前任韓國總統統一外交安全事務特別助理文正仁表示,中美關係的緊張和疫情是亞洲國家面臨的兩個最大挑戰。中美關係正處於十字路口,希望兩國能走向合作,而不是衝突對抗。韓國等其他第三方國家要積極發揮作用,推動實現世界體系中權力的平衡。
美國前副助理國務卿謝淑麗認為,中國周邊環境複雜,迄今的外交戰略是成功的,這得益於中國展現善意姿態,注重通過多邊機構倡導合作,也發揮了聯合國的作用。但是,近年來中國周邊領土爭議問題突出,中國能否成功構建周邊安全緩衝區域,取決於能否處理好與鄰國的矛盾。“希望美中也能夠回到合作軌道,與亞洲各國共同努力,維護本地區和平與穩定。”
“美國需要解決自己內部的問題。美中競爭性合作不僅表現在亞洲,還體現在全球層面。”美國前駐阿富汗大使、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教師艾江山認為,如何建立亞洲的安全框架,保證海洋自由,使亞洲實現權力的平衡,至關重要。現在,美中關係處於一個非常重要的時刻,如何更好地解決爭議,建立一些規則,讓競爭使我們變得更好,使世界變得更好,這很重要。否則,未來的前景將是灰暗的。
澳大利亞全球基金會秘書長霍華德表示,澳大利亞應該成為東西方文明溝通的橋樑,促進更多的對話交流。因為雖然澳大利亞文化傳統基本上源自歐洲,但在地理上是亞太國家。除了官方之間應該對話,人民之間的交往也非常重要。他同樣認為,中美兩國的合作對於應對氣候變化、促進世界經濟的復甦等全球治理問題非常重要。
對亞洲未來發展,張藴嶺提出三個建議,一是發揚亞洲國家緩解矛盾、助力合作的傳統,二是避免中美走向全面對抗甚至是衝突,三是建立應對疫情的常態化合作機制,共同應對人類面臨的挑戰。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户端 | 記者 白波
編輯 黃品超
流程編輯 劉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