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院長王金南:碳中和要儘快制定頂層方案和技術路徑
“實現2030年前碳達峯和2060年前碳中和,對中國而言,是挑戰,需要加快建立促進碳達峯、碳中和政策體系。”5月18日在成都開幕的2021(第十七屆)國際綠色建築與建築節能大會暨新技術與產品博覽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院長王金南分享了這一觀點。
從研究角度出發,王金南談及了自己對當前碳達峯和碳中和的建議,“要抓緊制定碳中和和碳達峯的頂層方案。”王金南表示,從技術路徑來看,要全面提高工業行業節能增效和循環經濟,嚴格控制石化能源生產和使用,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突破能源生產和消費關鍵技術瓶頸,優化國土空間、提高碳匯能力。同時,要確立清晰的碳達峯和碳中和的技術路徑,“這樣少走彎路”,王金南認為,總體看碳達峯和碳中和的路徑是終端用户電氣化、電力高比例零碳化,要全面提速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發展,建立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落實國土資源、林業草原、海洋海事、生態環境配套政策,避免“生態打架”。此外,還要通過生態保護修復積極發展碳匯。
王金南還提出,要建立碳排放總量控制和責任分擔機制。他建議在建立國家碳排放總量控制制度的基礎上,推動地方開展碳排放總量管理,對於“十四五”實現碳達峯的省份,實施碳排放強度和碳排放總量雙控制。同時,推動行業開展排放總量控制,建立完善以嚴控新增碳排放為先導、以管理排放配額為核心的全口徑工業行業總量控制體系,對於直接排放已經達峯的省份控制排放總量。
碳市場的建設,是近期備受關注的焦點。對此,王金南認為,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要關注“十四五”“新基建”七大產業投資的“碳鎖定”。要運用市場手段促進碳達峯,則需要推進有強排放約束的碳市場機制建設,完善環境保護税制度,制定實施二氧化碳排放税。同時,還要建立碳達峯和碳中和財政專項資金,設立國家碳中和基金或者能源綠色轉型基金,積極穩妥推進綠色低碳金融發展。
王金南認為,加快建立碳中和工程技術創新體系,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環,加快碳中和關鍵技術研發與推廣,總體上看,需要建立低碳技術類、零碳技術類、負碳技術類。
“碳中和和碳達峯的技術路線跟空氣質量改善的路線一樣。”王金南表示,要加快建立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機制,比如可以做二氧化碳減排率和大氣污染物當量減排率排名,推進城市碳排放達峯和空氣質量達到“雙達”。
紅星新聞記者 李彥琴
編輯 母曉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