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豐:碳市場建設需着眼國家長遠發展

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日前在例行新聞發佈會上介紹,全國碳市場啓動上線交易以來,市場交易活躍,價格穩中有升,市場運行平穩。從7月16日正式啓動到7月23日,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CEA)總成交量483.30萬噸,總成交額24969.68萬元。筆者認為,全國碳市場的建設是對中國影響深遠的大事。而且,如果能從實現國家經濟與社會長遠發展的角度思考,對未來碳市場發展完善會更加有益。

碳市場建設是一個新生事物,其對未來經濟、社會的走向,乃至國家和全球氣候治理都有深刻的影響。中國目前是全球温室氣體排放大國之一,而中國未來實現碳中和的時間比歐美國家都要短,在中國開啓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時候,建設這個全球最大的碳市場,對構建符合未來發展的經濟和社會有着重要的意義。

首先,什麼是現代化?過去很長時間,現代化幾乎與工業化是畫等號的。但是,工業革命250多年後,人與自然的關係日趨緊張。如聯合國環境署今年發佈的報告顯示:人類正在面臨氣候變化、環境污染和生物多樣性喪失帶來的危機。人們越來越認識到,現代化更應是經濟社會同氣候、生態與環境協調發展。為了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為了應對氣候危機,人類要把碳排放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約束條件。過去考慮發展,要看土地、環境和資源的條件,現在要把碳排放也作為一個要素,這需要發展理念的轉變。

全國碳市場第一階段僅有電廠上線交易,未來還要將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航空等高排放行業逐步納入。全國碳市場從排放量高的企業入手,雖然見效會比較快,也比較容易操作,但僅從生產端着力不讓廣大的消費者切身感受到碳排放對他們的影響,就難以踐行綠色低碳精神,企業也不能從消費者那裏感受到用户的制約,不利於成功應對氣候變化。

其次,碳市場的開啓説明現代經濟要為二氧化碳定價,企業要為碳排放付出成本。碳定價被認為是應對氣候危機、實現《巴黎協定》設定目標最有力的手段。未來碳成本是企業生產運營必須要考慮的,碳交易將成為企業經營不可缺少的行為。這是當代經濟才有的特徵,而且未來會越來越必不可少。2018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的威廉·諾德豪斯,就因為他將氣候變化與經濟增長相結合。而中國經濟學界特別需要以全國碳市場建設為契機,加速補上和做好氣候變化經濟學這門功課。有更為深刻的最新經濟學理論支撐,才能更好地發展碳市場。

對於碳市場,人們常説這是要發揮市場機制,來實現減碳和碳中和。需要澄清的是,碳市場在自然市場中是不存在的,它是政府考慮應對氣候變化市場失靈而人為建立的。所以,碳市場也好,碳定價也罷,當然要更好地調動市場主體的積極性,通過市場機制來促使企業生產中的碳排放越來越少。但同時不要忘記這是政府主導的市場,政府必須把碳市場邊界劃清楚、規則建合理,才能達到既減少温室氣體排放,又不抑制甚至窒息企業生產的目標。因此,在碳市場建設中政府的角色和作用,比一般的市場更加重要。

第三,要用好科技創新這個工具。全國碳市場建設初期,沒有碳總量的控制,而是以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來衡量企業的減排任務。應該説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是反映企業科技進步水平的重要指標,當前,中國萬元GDP二氧化碳排放強度高於世界平均水平,非常有必要大力提高科技進步水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但是如果僅以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強度為指標來分配碳配額,會導致科技創新水平高的企業獲得更多的配額,排放更多二氧化碳。因此,應該儘快在全國碳市場中引入温室氣體總量目標,而且,隨着時間的推移不斷減少。此外,碳市場要有準確的排放數據支撐,而科技在可測量、可核實和可報告(MVR)等方面,將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加速發展基於物聯網、大數據和區塊鏈MVR技術。

最後,碳市場建設要面向國際。中國碳市場是借鑑歐美國家的做法而來,由於中國的碳排放量佔世界28%,所以全國碳市場的一舉一動都受到世界的關注。從歐美國家碳市場建設的經驗和教訓中汲取營養,對中國碳市場建設是必不可少的。另外,歐美國家碳市場的變化也會對中國碳市場有影響。最近歐美專家提議,要建立國際最低碳價格,歐盟計劃實施碳邊境調節機制,這肯定會對中國碳市場有外溢效應。怎樣在全球相互聯繫影響的環境中,建設既符合中國國情,又能在國際上不被動的碳市場,是必須大力研究的課題。

中國做出碳中和承諾體現了作為負責任大國的擔當,受到國際社會的讚揚。中國碳市場建設怎樣支持未來發展,為人類應對氣候變化做出應有的貢獻,這是我們需要更深思考的問題。(作者是中國發展戰略學研究會副理事長、北京交通大學碳中和科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54 字。

轉載請註明: 王元豐:碳市場建設需着眼國家長遠發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