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閲讀
今年夏季,京津冀地區下雨天明顯增多。據統計,6月1日至8月31日,京津冀3省份的平均降水量達508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多近一半。
京津冀地區降水為什麼增多?帶來了哪些影響?怎樣趨利避害?
9月8日,北京再次迎來降雨天氣。“今年夏天雨水挺多”“好像三天兩頭下雨”……在京津冀地區,很多人都有一個共同的感覺:“今年雨多!”
氣象部門的監測數據,印證了大家的感覺:今年夏季(6月1日至8月31日),京津冀3省份的平均降水量達508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多近一半,是1997年以來同期最多的。
華北雨季比常年偏早6天,且目前尚未結束,結束日期明顯偏晚
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氣候預測室正研級高級工程師顧薇説:“今年夏季,華北地區降水的空間分佈差異較大,偏多區域主要位於華北地區中東部的京津冀地區。”
北京市氣象部門發佈的監測數據顯示,6月1日至8月31日,全市平均降水量為627.4毫米,分別比常年同期和近10年同期偏多近七成和六成,為近20年來最多。
顧薇説:“華北雨季於7月12日開始,比常年偏早6天。而且華北雨季尚未結束,比常年雨季結束日期(8月18日)明顯偏晚。截至9月7日,京津冀3省份雨季平均降水量為398毫米,比常年偏多65.5%。”中央氣象台9月8日18時發佈的預報顯示,未來3天,受冷渦影響,華北中北部多陣雨或雷陣雨,局地伴有短時強降水、雷暴大風等強對流天氣。
“在夏季6月至8月的3個月裏,京津冀7月份降水比常年同期顯著偏多,7月份的降水異常在今夏雨水偏多中起到主導作用。”顧薇介紹,7月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強度偏強,位置偏西、偏北,華北地區處於副高西邊緣,對流不穩定、能量充足。同時,7月南海和西北太平洋地區對流活躍,第6號颱風“煙花”在西北太平洋、第7號颱風“查帕卡”在南海同時發展,加強了來自西北太平洋、南海和孟加拉灣的水汽輸送,為京津冀等華北地區強降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來源。
9月以來,京津冀地區經歷顯著降水過程,平均降水量達39.8毫米,其中北京地區達64毫米,已超過北京9月常年平均降水量(54毫米)。顧薇説:“預計9月中下旬,京津冀地區還將有明顯降水過程,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多兩成至五成。”
降水增多,為開展河湖生態調度、恢復地下水位提供有利條件
“入夏以來,京津冀地區降水比常年同期偏多,明顯解除了春旱,有利於水庫蓄水及農業生產、空氣質量改善。”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災害風險室副主任尹宜舟介紹,6月至8月,海河流域平均徑流深為35.3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多一半,北京密雲水庫和河北潘家口水庫、嶽城水庫上游流域累計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分別偏多67.8%、66.8%、41.9%。
降水增多,增加了河湖水庫蓄水量,為開展河湖生態調度、恢復地下水位提供了有利條件。7月,今年夏季滹沱河、大清河(白洋淀)生態補水順利結束,補水水量達2.21億立方米。與補水前相比,補水河道周邊2公里範圍內地下水水位平均回升0.33米;趙王新河、子牙新河、子牙河在補水期間,魚類種類數分別升高25%、33%、20%。
從8月底開始,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員會統籌官廳水庫來水、引黃水和南水北調中線引江水、北運河水等多種水源,將貫通永定河北京三家店至天津屈家店146公里河段,生態補水總量約1.4億立方米。
“降水較多,有利於改善空氣質量。”尹宜舟説。以京津冀降水顯著偏多的7月為例,生態環境部發布的監測數據顯示,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平均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71.1%,同比上升14個百分點;PM2.5濃度為2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43.2%。北京市7月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83.9%,同比上升29.1個百分點;PM2.5濃度為1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0%。
“今夏京津冀平均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多166.7毫米,大約相當於比常年同期多降下363億噸雨水。”顧薇説,“不過,目前京津冀地區降水偏多是相對於本地的氣候平均值而言,並不意味着不缺水了。從降水量值上看,京津冀和南方地區還是存在明顯差異。”
完善防洪工程體系建設,提升預報預警能力
“今年夏季,京津冀地區降水整體偏多,但空間分佈不均勻,其中北京東部、天津大部、河北東北部和南部等地區降水偏多五成以上。”尹宜舟説。
今夏,北京、天津和河北東部部分氣象站降水極端性明顯,京津冀地區共有8個國家級地面氣象站的日降水量突破歷史同期的月極值,北京順義突破了年極值。
“從今夏京津冀等地的降水情況看,今後在防災減災方面需要進一步加強監測預報能力建設,提高針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預警服務能力,做到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尹宜舟説,同時,要進一步完善防汛搶險救災各環節的機制和流程,加大堤防險段、病險水庫、城市排水防澇設施等巡查力度,做好隱患排查及修復工作。
降雨增多,為海河流域防汛帶來了挑戰。水利部信息中心有關負責人介紹,海河水系呈扇形分佈,河流分流入海,洪水傳播的“線性串聯”效應較差。此外,流域內的山地和平原過渡短,從山區降雨到河道出山口出現洪水,預見期最長不過1天至2天,短的僅幾個小時。因此,洪水一般陡漲陡落、洪量集中、洪峯高,防禦難度大。
目前,海河流域初步建立了以水庫、河道堤防、蓄滯洪區為主體的防洪工程體系。全流域具有防洪功能的大、中、小型水庫達1597座,總庫容達315.5億立方米;全流域5級以上堤防共有21630公里。水利部門正進一步完善防洪工程體系建設,提升預報預警能力,提高水工程聯合調度預演精度。
“此外,還要加大科普宣傳力度,使社會各界充分認識到在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我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的風險增加,提高廣大公眾的防災減災意識和防汛抗洪能力。”尹宜舟説。(記者劉 毅 王 浩)
版式設計:張丹峯
《人民日報》( 2021年09月09日 第1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