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90年前同樣的“黑色星期四”——美國經濟大蕭條的背後是什麼?

由 弓四清 發佈於 財經

大家好,我們的建築塵封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舉個例子:在“金本位”下,我要兑換100元黃金,那就必須要有100元價值的實際黃金儲備;而在“金匯兑本位制”下,我要兑換100元黃金,只需要有能代表100元黃金價值的外匯就可以了。
近日,“中行原油期貨”的暴雷在網上引起了軒然大波,雖然不是研究金融的人,但也同樣對於“一夜之間造成300多億的損失”感到十分震驚!
幾乎就在一夜之間,持有“原油寶”期貨的投資者損失慘重,不僅本金全無,而且根據期貨協議,還要倒貼銀行數倍的金額。
我呢,並不是專業的金融專家,也沒法從金融角度給大家帶來專業的分析。
但是這次事件卻讓我想起了上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而這場引爆全球的經濟災難最終點燃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
經濟災難
繁榮陰影
在上世紀20、30年代的美國,依靠“柯立芝繁榮”發展起來的金融業在政府自由放任的宏觀政策下肆意膨脹,許多美國人懷着一夜暴富的心態瘋狂進行股票投資,甚至有相當一部分人將自己的實際資產進行抵押換取借貸資金來換取股票市場的繁榮。
1929年10月24日,紐約股票市場突然暴跌!跌落的幅度甚至連股票行情自動收錄器都來不及作出反應,暴跌僅僅過了10分鐘,排山倒海般的股票拋售向美國股票市場襲來,一開始沉浸在“大繁榮”下的美國人都以為這只是個突發事件,他們相信如此繁榮的美國很快就能平息這場波動。
然而,當數家大財團聯合拿出2.4億美元救市也未能挽回局面後,美國人慌了!三天之後,更多的股民開始拋售股票,股票市場幾乎全部被拋售位佔滿,在崩盤的一週之內,數千家公司和企業紛紛破產,甚至還包括很多銀行。
突如其來的股市崩潰首先引發的便是大失業,因為成批量的公司、工廠倒閉,許多工人在一夜之間就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工作,再加上之前因為投機取巧而欠下的高額債務,一時間,有許多人都選擇跳樓自殺,甚至在華爾街都能時不時看到墜樓而死的屍體。
這還只是對內所造成的的影響,在經濟大蕭條之前,美國的“泡沫繁榮”促使許多歐洲國家紛紛向美國申請經濟援助,彼時的歐洲剛剛經歷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資金的流入使得歐洲各國紛紛向美國看齊,這也給後來美元作為世界流通貨幣奠定了基礎。
當然,這也是後話了,在大蕭條來臨之際,是否是世界流通貨幣並不重要!
華爾街股市的突然崩盤使得美國許多外資開始緊急回撤,來不及回撤的企業紛紛倒閉,這就讓原本處在復甦階段的歐洲經濟一下子失去了支柱,歐洲各國也開始面臨和美國一樣的經濟災難,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災後重建更是讓歐洲各國的境地雪上加霜。
國家若失去了經濟的基礎,那麼一切就會變得很混亂,就在歐洲各國忙於籌措資金來緩解國內壓力的同時,以希特勒為首的法西斯主義悄然盛行。很快,德國、意大利、西班牙包括遠東地區的日本都被法西斯主義所控制,一場由經濟災難所引發的人類浩劫逐漸從幕後走向了台前。
當然,不用我説大家也知道,這場浩劫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至於戰爭的經過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説完的,這裏就不再贅述,我們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這場“經濟大蕭條”本身。
首先,這場“經濟大蕭條”其實就是全球經濟危機的前身。就資本主義科學規律來看,週期性的經濟危機其實是必然的,所謂的經濟危機很大程度上就是“所產”和“所需”無法匹配起來。
以“美國經濟大蕭條”為例,一戰之後,歐美國家開始意識到深度合作的重要性,而美國憑藉先進的技術大大提高了生產的效能,這就使得美國國內的商品需求在很短的時間內達到了飽和。
雖然自己國內不需要了,但是並不意味着生產就要停止,因為資本運作的關係,生產活動還是一如既往,那麼消耗這些商品就得依靠國外的市場,國外的市場是指哪些呢?那自然就是歐洲、美洲以及部分亞洲地區!
可是,要論發展,並不是只有美國一家,世界上其他國家也在進行工業化的進程,歐洲老牌列強自然不必多説,本來就有很好的基礎,而俄國和澳大利亞等國家也在步入工業化的過程中,當自己生產的商品可以滿足自身的需求時,對外進口就會大大減少,尤其是農副產品!
對於美國來説,一方面是出口的需求不斷減少;另一方面是國內的需求也達到了飽和,但是為了維持“柯立芝繁榮”的假象,工業化生產是絕對不可以停止的。畢竟只有工廠不斷地生產才能給人一種經濟繁榮的錯覺,你見過哪個經濟繁榮的國家工廠停工的?沒有吧!
然後就是我們所熟悉的“倒牛奶理論”了!
我記得就在本月,美國的奶農也遭受了重創,數百萬加侖的牛奶被傾倒至下水道。
從人道主義觀點來看,這確實沒法理解,為什麼寧可倒掉,也不願意送給窮人呢?
原因其實很簡單,經濟危機意味着什麼?意味着市場飽和,意味着消費能力降至冰點;而如果把商品再送給窮人,所引發的後果就是再也沒人願意去消費了,全都在等着政府的救濟。
舉個例子:經濟危機前,一瓶牛奶5元;經濟危機時,一瓶牛奶5分。
這個時候政府就要對市場進行評估,要搞清楚在5分和5元的價格差背後,到底有多大的產品剩餘,只有銷燬了這些剩餘產品,才能保證價格恢復到正常水平。
當然,這是一般化理論,也是我的一些個人理解,可能並不是很全面,但是確實是背後原因的一部分。
關於“羅斯福新政”,由於措施實在太多了,我們只能挑一些比較重要的來了解。
首先,最具有影響力的就是“政府徵召人員興建公共設施”,在此之前,美國的大多數工人階級都是給資本家打工的,因為資本家遭受了經濟危機,使得大量的工人下崗失業,下崗失業就意味着喪失消費能力,這對於恢復市場顯然是不利的。
而這個時候,以政府的名義徵召這些下崗工人為政府打工,政府出錢來維持失業人羣的消費力,如此一來,就保證了市場能夠恢復的基礎,雖然並不會一蹴而就,但至少比在家等死強吧!
而這些政府興建的項目也很有針對性,商品生產肯定是不能去做的,畢竟本來就已經供過於求了,那麼所能做的必須是跟商品無關同時又要能消耗剩餘產品的事情——公共設施。
你看啊,公共設施需要大量的人力,這樣就解決了失業問題,而這些工人每天勞作需要消耗物力,那麼就會同時解決商品剩餘的問題,再者,工人有了薪水,就會慢慢恢復對於商品的購買力,對於恢復經濟來説,可謂是一舉三得。
如果説羅斯福的新政恢復了民眾對於美國政府的信心,那麼他關於貨幣支付體系的改革則是恢復了世界對於美國的信心。
説到這裏,我們就不得不提一下貨幣體系對於“美國經濟大蕭條”的影響了!
在美元成為了世界貨幣霸主之前,英磅一直是世界貨幣支付的核心,這得益於19世紀末開始的金本位制度,而英國恰好是第一個實行金本位制度的國家。在金本位制度的調控下,實行金本位制的貨幣價值高而且很平穩,畢竟黃金的價值不會像貨幣一樣波動很大。
大家可以這麼理解,當用某種特定的比例來規定黃金和貨幣之間的關係以後,黃金就成為了“錢”的本體,而貨幣就成為了這個本體的代表,因為黃金是有限的,而貨幣則是人為制定的。
這樣的貨幣體系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容易形成單一的貨幣流入和流出。
什麼意思呢?假如有一個遵守金本位規則的國家需要進行外匯兑換,那麼當黃金有限時,它可以直接兑換成同等比例的英鎊,所代表的經濟效益其實是一樣的,那麼,這樣一來,擁有英鎊發行權的國家就容易成為世界的核心,這也就是為什麼在二戰之前,英國一直是世界經濟中心的原因。
和前者相比,“金匯兑本位制度”最大的特點在於——它不需要有實際的黃金數量作背書,只需要有代表相應黃金數量的外匯即刻。
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大面積的通貨膨脹,英鎊貶值到只有正常水平的十分之一,再加上世界各國紛紛向英國進行外匯擠提,以英國為主導的“金本位體系”算是徹底崩潰了,世界貨幣制度也陷入了一個十分混亂的漩渦,大家可以參考一下同時期民國所發行的金圓券就明白了。
距離“美國經濟大蕭條”已經過去了近一個世紀,然而隨着經濟全球化的不斷加深,經濟危機的影響越來越大,經濟穩定是世界和平的基礎,我們應該從“美國經濟大蕭條”中學到點什麼了!
就拿股票市場來説,保持股市的穩定是基礎,股市應該儘可能地反映企業真實的發展,儘可能地避免因為追求“泡沫經濟”而引發的股市振動,作為股民,也應該保持冷靜的頭腦,不要被“虛高經濟”衝昏了理智。
總之,前車之鑑,後車之師,經濟穩定發展關乎到我們每一個人!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