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雲:老基建仍有大發展空間

近日,國家統計局公佈前三季度經濟數據,今年前三季度經濟增長由負轉正,同比增長0.7%。再次表明,中國經濟的確實現了V型反彈,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表現可以説一枝獨秀。而在中國經濟復甦的過程中,基建尤其是傳統基建發揮的作用又一次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對於基建投資在刺激經濟中的作用,輿論一直有些爭議,那麼,該如何看待中國現階段刺激還是依靠傳統基建呢?

應該説,通過基建投資拉動經濟增長是整個人類社會在進入工業社會以後各國應對週期性危機都會採取的一種逆週期調節措施。比較典型的,如美國在上世紀30年代,依靠基建投資,成功地避免了深陷大蕭條的泥沼中;日本在二戰後的高速經濟增長也有賴於年均增速10%以上的基建投資。時至今日,作為一種應對危機的政策措施,它依然受到各國政府決策者的青睞。不過,隨着經濟發展階段的不同和結構轉變,也有一些國家基建投資和經濟增速弱相關甚至負相關情況。

從實踐上來看,無論是應對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還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衝擊,把基建投資作為經濟擴張手段對沖外需短期下滑帶來的經濟收縮在政策的成效上都是顯著的。一方面,中國的經濟始終保持着較高速度的增長,另一方面,高鐵、機場、物流等基建投資的長期紅利如今正在逐步顯現。當然,儘管我們基建進展迅速,但就基礎設施的人均水平來看,目前我們的情況大致相當於美國和日本基建投資高速增長的初期,尤其從地區均衡發展和持續改善人民生活的角度看,我們對基建的需求依然很大。筆者認為,至少在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以前,我國的基礎設施建設仍有望保持較快增長。

而且,以往基建投資中的一些問題我們正在完善。去年我們出台的《政府投資條例》已經對決策審批環節、概算約束力、地方債務風險等提出了針對性的規定。現在進行的基建項目事先必須經過專家充分論證,從基建項目庫中擇機選出,這樣項目出現問題的可能性大大下降了。未來隨着大數據和AI在基建領域的廣泛應用,基建對地區經濟發展的正外部性會進一步凸顯。(作者是北京經濟運行研究會副會長)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832 字。

轉載請註明: 田雲:老基建仍有大發展空間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