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護險為何能成兩會“高頻詞”
在人口老齡化加速的背景下,滿足養老服務需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3月7日,北京商報記者梳理發現,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多位代表委員提及長期護理保險。據瞭解,長期護理保險試點五年來,商業保險雖然“齊頭並進”,但仍未取得理想化進展。面對當前籌資渠道過於單一、護理服務需求與供給不對稱等問題,人大代表頻頻“獻計”,其中包括,進一步發揮商業保險的作用,加快多層次長期護理保險體系建設。
頻頻提及長護險
長護險主要是為被保險人在喪失日常生活能力、年老患病或身故時,側重於提供護理保障和經濟補償的制度安排。目前我國的護理保險有社保型的護理保險制度和商業性護理保險兩大類。
隨着我國老齡化進程加劇,社保“第六險”長期護理保險制度作為一項保障失能人員基本生活的社會保險制度,越來越受到重視。同時,老有所養、老有所依也對保險機構提出更高的要求。
全國政協委員、原中國保監會副主席周延禮便建議,商業保險機構參與養老護理產業發展,逐步提高商業保險服務老年護理問題的能力,滿足老齡化現象帶來的長期護理保險需求。
長期護理保險在試點過程中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繼續提高護理服務的供給能力和水平。全國人大代表、湖南大學教授張琳也建議,健全覆蓋全民的、獨立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建立税優型商業長期護理保險;建立獨立運行的長期護理保險信息管理系統等。
“長護險頻頻出現在兩會代表、委員的議案、提案中,顯示了各界對長護險的關注。首先是國家重視長護險的發展,近期出台多部文件支持長護險發展;其次是我國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隨着失能/半失能老人數量的增長,護理需求日益凸顯,發展長期護理險有利於減輕家庭負擔,合理配置醫療資源;最後對標國內外長護險發展情況,我國長護險起步較晚,雖取得一定的進展,但相關規範尚不完善。”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中國保險與養老金研究中心研究專員王言分析道。
供需兩端痛點多
老齡化進程加快,獨生子女的贍養負擔加重,但年輕人忙於事業,使得照顧老年人的時間減少,發展長護險的緊迫性逐漸顯現。然而現狀卻是,老年人護理服務供給總體不足與需求不斷增長之間的矛盾日漸突出。
從商業保險角度出發,眼前正是萬億藍海市場,未來發展空間巨大。但有數據顯示,目前商業保險佔長期護理總支出的比例不足2%,對於商業保險佔長期護理保險總支出佔比較小。
目前,長護險市場發展面臨多個痛點。“從保險公司設計產品的角度來看,主要問題是供給不足,保險公司提供商業長護險的產品不多,銷量不大。”資深精算師徐昱琛表示。
總體來看,保險機構推行商業長護險的挑戰主要來源於需求端和供給端。王言表示,首先是需求端,消費者對長期護理保險認識不足,很少把護理保險需求作為主要保險需求,甚至把護理保險與醫療保險、健康保險甚至養老金保險相混淆。其次是供給端,保險公司不會將長護險作為主力產品側重發展。同時,行業也面臨着經驗不足、定價不確定性等問題。
“和重疾險、醫療險相比,大力發展商業護理保險類業務的‘基礎設施’尚不完善,還未形成一系列統一的行業定義與賠付標準,仍處於市場培育的過程中。”王言補充表示。
對比來看,各個險種有相應的發生率,壽險有生命表,重疾險有重疾發生率,意外險也有意外的發生率。“由於缺乏經驗和數據來指導保險公司定價長護險,顯然,給保險公司產品開發帶來一定影響。”徐昱琛分析道。
商保可解養老之憂
自2016年起,我國開始在“五險”之外試點長期護理保險。目前,我國有49個城市開展了長期護理保險試點,絕大部分試點城市的長護險項目都是由商業保險公司承辦的。不過,王言表示,對於基礎保障之外的部分或者更高層次的護理需求最終還是需要商業保險公司提供的商業性長護險產品。
那麼,商業保險如何紓解養老之憂?王言表示,保險公司首先在產品設計上藉助成熟險種發展長護險,使護理保險和其他保障類的產品相結合,包括年金、壽險或者重疾責任等,不那麼突出儲蓄和理財的功能,從而一方面降低相關風險,另一方面使產品功能更完善,滿足客户更多的需求。其次在定價方面,整體定價利率不宜過高,避免產品過於激進。另外,王言還表示,保險公司也要積極共享相關的經驗數據,推進行業標準建立,積極參與長護險試點建設。
此前有數據預計,2022年中國養老產業市場規模達10.29萬億元。王言認為,隨着中國老齡化進程的加快,人們的護理意識逐漸提高,特別是中國的社會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建立以後,會進一步產生對商業護理保險的需求,商業性長期護理保險將存在很大的發展空間。北京商報記者 陳婷婷 胡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