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第一週,鄉親們,你跑贏大盤了嗎?
A股開門紅,三大指數早已嗨起來。新年第一週滬指強勢四連陽,累計上漲近3%,創業板指漲超6%,創下5年來新高,深成指也漲超6%。
然而,如此大火的行情,小散們炸了鍋:大盤漲漲漲,我卻跌出了“股災”的“趕腳”,為啥呢?
越漲越跌 兩極分化加劇
如果仔細分析開年這波股市的上漲,不難發現這波大火的行情炒股並不容易賺錢。1月7日,只有700多隻股票上漲,3000多隻股票下跌,很多股票更是跌出了新低。難怪股民抱怨:“大盤喜氣洋洋,我卻全倉踏空。”
通過數據統計對比(見圖一)可以發現,近日大盤“量價齊升”,下跌個股數量卻與日俱增,上漲家數逐日遞減。1月7日,A股漲跌家數比已由1月4日的2.4驟降至0.24,也就是1只股票上漲的同時就有4只個股下跌。
指數大漲背後,錢都進了誰的腰包呢?從近期大小市值個股市場表現來看(見圖二),兩極分化加劇。Wind數據統計顯示,截至1月7日收盤,兩市總市值超過1000億元的138只個股,近5個交易日平均漲幅為9.01%,近60個交易日平均漲幅為24.95%。
而總市值10億元以下個股,近5個交易日平均下跌8.45%,近60個交易日平均下跌25.27%。
可見,近日賺了指數又賺錢的多是大市值龍頭股,而多數中小市值股票賬户則處於“縮水”狀態。
對於市場再現久違的“二八”行情,同亨投資創始合夥人楊廷武認為:開年漲指數跌個股的狀態,只是技術因素造成的結果。股票市場長期的漲跌是由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來主導的。
他指出,因為疫情因素,導致全球產業鏈發生多重斷裂,加之主要貨幣瘋狂印製,導致全球利潤鏈條的重心向上游企業和頭部企業靠攏。從2020年9月開始,主流資金就已經發現了這一現象,資金選擇了資源板塊和行業寡頭進行增量配置。元旦後的這周行情,不過是這一狀態的集中展現而已。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則表示,未來是價值投資的市場,價值投資的標的是白馬龍頭股,它將會引領市場上漲。A股市場也將逐步進入機構投資者時代。業績優良的白龍馬股將會不斷吸引更多資金,績差股和題材股則無人問津。
A股市場迎來機構投資者時代
值得注意的是,開年除了股市賺錢效應的爆表,基金髮行市場的行情也同樣火爆。僅1月4日第一個交易日,就有4只爆款新基金一日售罄,合計吸引超500億元資金追捧!4個交易日共推出了8只爆款基金,至少有1500億元的認購量。
據國盛證券最新發布的研報統計,2020年股市增量資金主要源自公私募。其中,公募基金有約3.5萬億元增量資金,私募有約5100億元增量資金,來自北向資金的增量資金近2100億元。
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此前曾表示,2021年行情結構分化格局或將持續,時代的天平正在向機構投資者傾斜,機構投資理念也與經濟結構變化趨勢相契合。
博星證券研究所所長、首席投顧邢星認為,市場正在向着價值投資、理性投資的方向去發展,公募基金的頻頻售罄也顯示出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專業化。因此,機構在資本市場中的地位將愈發突出,去散化的進程也將隨之加快。
巨豐投顧高級投資顧問趙玲分析稱,A股投資者結構確實發生了一些轉變,從以散户為主的不成熟市場逐漸向以機構為主的成熟市場過渡。但當下機構抱團,機構主導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也是一種極端現象,主要原因在於新基金髮行的階段性高潮,新基金髮行的持續性和穩健性保證了核心資產的永續資金。而新基金的大量發行以及暫停勢必會影響短期的估值提升和快速修復。因此建議在新基金髮行上保持審慎策略。
在此趨勢下,散户們要如何適應“機構化”的市場新生態?
楊德龍分析稱,新年一開年爆款基金頻頻出現,至少有7只一日售罄的爆款基金,募集總資金達到1000億元,這給A股市場帶來源源不斷的增量資金,同時讓A股市場機構投資者佔比越來越高,也無疑會進一步推高白龍馬的估值。堅決擁抱白龍馬股,或者是買入優質基金是分享A股市場黃金十年的主要手段。
川財證券首席投顧李松澤表示,開年以來,個股漲少跌多和指數大漲成為市場最明顯的風格。隨着市場愈發成熟,掌握了巨量增量資金的機構投資者才是行情的發動者和決定者,市場中好股票的審美風格必然機構化,因此投資者在未來的投資決策中要多跟蹤關注機構持倉的變化。
楊廷武提示投資者,在2021年,中國不具備持續牛市的條件,應該採取防禦策略,合理配資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