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史上最嚴”退市新規落地滿月 4家上市公司面臨退市

由 聊素麗 發佈於 財經

本文轉自【證券日報】;

本報記者 孟 珂

A股市場“史上最嚴”退市新規落地已滿月,有進有出、優勝劣汰的市場生態逐漸形成。僅1月份,A股市場中有4家上市公司面臨退市。其中,*ST天夏、*ST長城觸發“一元退市”標準,已停牌;*ST金鈺進入退市整理期;*ST航通選擇了主動退市。

中山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湛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一元退市”和主動退市的公司數量有所增加,這是退市制度不斷優化的結果,資金不斷流入績優公司,遠離績差公司,可以暢通A股退出渠道,進一步促進上市公司的優勝劣汰,完成市場自淨。

退市新規落地一個月,對市場的影響已逐漸顯現。在此輪退市制度改革中,滬深證券交易所全面修訂了財務指標類、交易指標類、規範類、重大違法類退市標準,退市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根據《證券日報》記者梳理1月份的退市情況,1月8日,*ST航通發佈主動終止上市方案,擬以股東大會方式主動撤回公司股票在上交所的交易,並在取得上交所終止上市批准後,轉而申請在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轉讓。1月13日,*ST天夏觸發“一元退市”標準,隨即停牌;1月14日,2020年年末觸發“一元退市”標準的*ST金鈺正式被交易所裁定退市,成為今年首隻退市股;1月29日,*ST長城觸發“一元退市”標準,即日起停牌。

“隨着退市新規的頒佈,退市規則趨於嚴謹,有利於提升股市的退市率水平;長期來看,通過優勝劣汰、有進有出,才能優化資本市場的資源配置,提高效率。”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李明昊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退市新規下,今年退市主要集中在面值退市、市值退市以及財務造假或有重大違法違規行為等方面,尤其是許多ST股、“殭屍股”的退市壓力較大。

受退市新規影響,今年以來已有一批*ST、ST個股股價出現大幅下跌。《證券日報》記者根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統計,截至2月1日,滬深兩市共有9只股票收盤價低於每股1元(除了已經退市和提前鎖定退市的股票),分別為*ST鵬起、*ST歐浦、*ST富控、*ST成城、*ST宜生、*ST新光、*ST新億、*ST實達、*ST中天。

“對於退市風險較高的個股,應當強化信息披露,讓中小投資者能有效、及時獲得上市公司相關信息,從而減少上市公司在退市過程中所發生的內幕交易行為,保護投資者利益。”李湛表示。

退市新規在“十四五”開局之年正式實施,建立常態化退市機制成為下一階段資本市場制度建設的關鍵抓手。今年以來,監管部門也多次強調“建立常態化退市機制”,例如:1月31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行動方案》提出,建立常態化退市機制。進一步完善退市標準,簡化退市程序,暢通多元化退出渠道。嚴格實施退市制度,對觸及退市標準的堅決予以退市,對惡意規避退市標準的予以嚴厲打擊。1月28日召開的2021年證監會系統工作會議強調,統籌抓好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意見和退市改革方案落地見效,嚴格退市監管,拓展重整、重組、主動退市等多元退出渠道。

值得關注的是,單兵突進式的退市改革難以取得理想效果,想要建立常態化退市機制就需要與其他基礎性制度改革相結合。

“退出機制是市場優勝劣汰的基本功能之一,沒有高效的退市制度,市場效率會大大降低,不利於市場的健康發展。”李湛表示,針對目前退市制度的現狀,可着重從以下三個方面優化:第一,完善退市制度,強化股價、股東人數、市值等因素在退市制度中的權重,豐富市場類指標在退市中的作用,均衡市場與行政退市條例的比例;第二,繼續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結構,建立高效順暢的轉板機制。中國雖已建立滬深主板、中小板、創業板、科創板、新三板等多層次的資本市場,但部分市場存在流動性較差等問題,有必要建立靈活、切實可行的轉讓系統與轉板退市機制;第三,繼續優化與推行投資者保護機制。對投資者而言,強制退市、轉板退市以及併購重組退市等都意味着利益損失,建議在完善退市制度的同時強化投資者保護機制,保障投資者的合法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