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600億!韓國外匯儲備創2年新高,卻擔憂遭美國“洗劫”?
疫情之下,被稱之為"世界經濟的金絲雀"的韓國漸漸失去光芒,今年第一、二季度韓國經濟環比增速一降再降,陷入十年來最為糟糕的境地,而連續兩個季度的萎縮,也給韓國正式打上了經濟衰退的烙印。雖然得益於中國經濟的復甦,三季度韓國經濟有所反彈,但縱觀全年經濟形勢,依舊難逃一劫。於是金絲雀開始"狂買美元"……
根據韓國週三(11月4日)發佈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10月底,韓國外匯儲備環比增加59.6億美元,至4265.1億美元(約合28600億元人民幣),創下2018年1月以來的最大增幅,這也是韓國從今年4月起連續7個月增加外儲。
具體來看,在10月份韓國外匯儲備資產中,有價證券環比增加45.7億美元,至3836.6億美元;預存款環比增加13.6億美元,至305.1億美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SDR)環比增加1000萬美元,至31.9億美元;IMF儲備頭寸環比增加2000萬美元,至43.6億美元;黃金儲備環比持平,為47.9億美元。
雖説韓國表面外匯儲備還算充裕,但該國的外債規模也不少。根據全球經濟指標網(Trading Economics)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上半年,韓國外債規模達5031億美元(約合33738億元人民幣),從往年數據來看,創下1995年以來最高水平。
這意味着什麼?韓國已經"資不抵債"了。如果要和外債規模高達1.17萬億美元、外匯儲備僅有5000餘億美元的印度相比,韓國的情況還算樂觀。只不過,疫情期間,任何一點風險都足以引發"蝴蝶效應"。
況且全球疫情的加速蔓延,已經給依賴出口和全球供應鏈的韓國經濟造成嚴重的創傷,韓國GDP快速下滑、經濟結構失穩、韓企艱難求生等等。畢竟已有先例,1996年剛加入被稱為富國俱樂部的OECD的韓國,也曾因為"資不抵債"崩盤。
1960年代,為了刺激經濟,韓國勒令銀行按指導向該國財閥發放低息甚至負利率貸款,要求拿了貸款的財閥擴大生產,完成出口任務。由於政府提供了隱性擔保,且更側重出口的量,所以財閥往往只看規模和市佔率,盲目擴張成為常態,導致企業負債率居高不下。1995年,韓國前30家財閥平均負債率高達428%。
到了1997年,韓國外債高達2000億美元,其中短期債務就超1000億美元,而外匯儲備卻只有300億美元。更要命的是,所有人都想着有政府兜底,沒人覺得債台高築是個問題。直到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來襲,韓國對該國破產企業們"袖手旁觀"的做法,讓外資不願意再把錢借給韓國銀行與企業。
至此,韓國經濟拉開了崩盤的序幕,而韓國企業和銀行沒法從海外借到美元,提供美元的重任就完全落到了韓國央行肩上,韓國外匯儲備急劇減少。萬般無奈下,只能向由美國一手扶持建立IMF求助,最後成功渡過難關,但也失去了"經濟自主權"。
總而言之,韓國的外債若是繼續增長,加之該國經濟又因為疫情嚴重下滑,很容易被美國金融洗劫,一旦美國經濟出問題,極有可能被傷及。
文 | 李澤鈈 題 | 曾藝 圖 | 饒建寧 審 | 劉蘇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