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發展結構 蓄力研發 中自科技未來可期
近日,中自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自科技”)發佈了上市以來的首份年報。2021年,中自科技營業收入達9.62億元,淨利潤為1040.92萬元,研發投入達9,522.53萬元,同比增長23.29%;研發投入費用佔營收比例達9.9%,同比增長6.9%。
優化營收結構
根據財報信息,中自科技天然氣車產品銷售收入達4.15億元,佔據營收大頭。不過面對國內天然氣重卡銷量大幅下滑的窘境,中自科技通過不斷髮揮自身主觀能動性、充分釋放公司科技研發實力,穩固天然氣重卡業務的同時,推動柴油車、汽油車等領域產品業績大幅提高,使其營收結構及業務結構得到全方位優化。
財報數據顯示,2021年中自科技柴油車產品銷售收入達2.19億元,同比增長44.60%;汽油車產品銷售收入達1.52億元,同比增長15.98%;摩托車產品銷售收入為1.04億元,同比增長26.71%。
在天然氣產品線方面,中自科技取得的國六天然氣發動機的環保信息公開數量居行業首位,產品性能全行業領先。在柴油機產品線方面,道路國六方面中自科技已與雲內、玉柴等企業的主流發動機型環保信息公開,並形成批量供貨。非道路國四方面中自科技已與國內主流發動機廠進行匹配標定,能夠滿足排放標準要求。在汽油車產品線方面,中自科技也已形成批量供貨。
除中自科技自身結構的不斷優化外,從行業而言,整個尾氣催化劑市場正在不斷擴大。根據《尾氣後處理市場空間大幅擴容,國產替代有望加速》報告顯示,全面執行國六排放標準後,我國機動車尾氣處理催化劑單價平均增幅預計達105.72%,尾氣處理催化劑市場空間將達937.80億元,較原有國五排放標準下的市場規模大幅增長156%,行業市場規模大幅增加。再加上重型天然氣車、摩托車及非道路移動機械、船舶等移動污染源市場,中自科技所處尾氣處理行業可預見的市場空間仍將在千億元以上,其各類型尾氣處理催化劑產品在下游的應用空間及市場規模也將更加廣闊,為中自科技提供的業績發展增量空間也隨之水漲船高。
此外,根據中自科技此前發佈的公告,中自科技控股子公司成都中自光明催化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自光明”)收到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重慶長安”)通過專用系統發來的通知,中自光明通過競標成功獲得重慶長安部分車型的催化劑產品定點通知函,包括C385-EVE、P201MCA1 汽油項目、MDS201-ICA1、F202MCA車型1.5T國六RDE等重點項目。其中包含有C385混動系統車型。
值得一提的是,自2021年及2022年一季度以來,長安汽車的自主品牌車型銷量也正處於產品銷售強勢週期。2022年一季度,長安汽車自主品牌銷量達40萬輛,環比上升40%。在此情況下,作為重慶長安多個重點車型項目催化劑產品的獨家定點供應商,中自科技產品供應量預計也將隨之水漲船高,業績將獲得大幅提振。
佈局新能源
新能源是未來的發展趨勢,已成為行業共識。基於此,中自科技也在加緊佈局。
據瞭解,中自科技已超前佈局氫燃料電池電催化劑,還包括膜電極、電解水催化劑,以及固態氧化物燃料電池(SOFC)等系列新能源產品,特別是要利用其承擔氫燃料電池電催化劑產業化這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的契機,做實做強新能源產業。
根據公開資料,中自科技已成功研製出第一代鉑碳催化劑。同時,為緊抓環保催化劑行業快速發展機遇,強化技術創新能力,中自科技現已建立了多個自主研發機構,包括研發部、應用技術部、系統集成部和氫能源研發中心等。其中,氫能源研發中心下設催化膜電極開發室(CCM室)、燃料電池集成開發室(FCS室)和燃料電池評價系統開發室(PES室)。
此外,在氫燃料電池產業受到國家和全國多個省市的政策支持之際,中自科技也將緊跟國家政策,利用自身環保催化劑領域的深厚技術儲備持續推進研發氫能源燃料電池催化劑,加快智能製造升級。
在固態電池方面,中自科技也迅速把握行業市場發展走向,積極佈局相關領域,隨着後續中自科技對於固態電池技術的持續研發與創新,其也必將成為我國國內首先掌握固態電池核心技術的龍頭企業之一。
據瞭解,近日,中自科技對外披露稱,擬採用3000萬元自有資金,設立全資子公司“中自科技湖州新能源產業研究院有限公司”。而該子公司也將依託湖州市在新能源汽車及動力電池產業集聚優勢,充分利用中自科技在新材料、新能源領域的技術儲備及科研成果工程化產業化的經驗,通過與國內高校研發團隊合作的方式開展固態電池及其核心材料的研發及產業化技術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