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迎來送往 銀行高管新一輪人事變動大幕拉開

由 司馬盼香 發佈於 財經

2022年開年僅兩月有餘,已有多家銀行高管層迎來人事變動。2月27日,據北京商報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已有包括華夏銀行、浙商銀行、長沙銀行、上海農商行、温州民商銀行等多家銀行高層人員發生職務變動,涉及董事長、副董事長、行長、副行長等職位。在分析人士看來,在金融領域持續對外開放、國內金融改革持續推進等背景下,銀行高管頻繁變動在所難免,但在現有市場環境下,既要控制不良率又要保持運行活力,需要更有效的團隊運行決策機制來平抑高管變動所帶來的影響。

多家銀行高管離任

開年已有多家銀行高管辭任。據北京商報記者2月27日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已有包括華夏銀行、浙商銀行、九江銀行、瀘州銀行等多家銀行董事長、行長、副行長離職。

例如,在2月初羅乾宜因工作原因辭任華夏銀行副董事長不久後,華夏銀行行長張健華也因工作變動辭去已有職務;而沈仁康因工作安排辭任浙商銀行董事長一職一個月後,該行副行長吳建偉、行長助理盛宏清則因個人原因宣佈請辭。

梳理離職原因發現,各家銀行高管離任原因不盡相同。除因工作變動、個人原因離職外,也不乏有因年齡、身體、解聘等客觀原因而辭職。例如,九江銀行董事長劉羨庭因到齡退休辭任,而因解聘,潘明不再擔任九江銀行行長職務,繼續保留副董事長一職;受個人身體健康原因影響,瀘州銀行副行長兼首席信息官成安華辭去了現有職務。

“銀行高管頻繁變動有多方面的原因。”金樂函數分析師廖鶴凱分析指出,從動向看,主要還是體制內的流動。近年來金融領域持續對外開放,世界經濟整體下行,國內金融改革持續推進,銀行也面臨較大的經營壓力,高管出現變動在所難免。在管理層頻繁變動之下,考驗銀行制度的有效性,需要保持銀行運營團隊的穩定,避免高管及其團隊流失造成的銀行業務的流失或下滑,高管空缺期間也很考驗銀行內控機制的運行。在現在的市場環境下,既要控制不良率又要保持運行活力,需要更有效的團隊運行決策機制來平抑高管變動所帶來的影響。

在已有高管離職的情況下,空缺職位的職責該如何履行?北京商報記者梳理發現,對於高管離職後的空缺職位,銀行通常會有兩種選擇,要麼暫時讓職位較高的高管兼任,要麼則是從內部選舉或外聘人才接任。以華夏銀行為例,張健華離職後,目前暫由董事長李民吉代為履行行長職責;而九江銀行在解聘潘明行長職務的同時,董事會決定選舉副行長兼首席信息官肖璟接任該行行長,在監管核准前代為履行行長職責。

年輕化管理人才“補位”

在部分銀行高管因不同原因“出走”的同時,亦有銀行迎來了管理層“補位”。北京商報記者梳理發現,開年至今,已有包括中信銀行、長沙銀行、天津銀行、貴州銀行、海南銀行、張家口銀行、上海農商行、紫金農商行、温州民商銀行在內的多家銀行迎來高管層換新,涉及職務包括董事長、行長、副行長。

以長沙銀行為例,繼去年11月朱玉國辭去該行董事長職務後,今年1月1日,長沙銀行發佈公告稱,原行長趙小中升任該行董事長任職資格獲批。9天后,該行又發佈董事會決議公告宣佈,行長職責仍暫由趙小中代為履行,並同意聘任吳四龍、楊敏佳、李興雙、李建英等人擔任該行副行長。

簡歷顯示,吳四龍、楊敏佳、李興雙、李建英均由長沙銀行內部晉升產生,此前分別擔任該行監事長、董事會秘書、首席信息官、工會主席等職務。而從年齡來看,除楊敏佳外,其餘三位擬任副行長均為“70後”。

近年來,銀行高管人員年輕化趨勢愈發明顯,從“補位”高管來看,大多均是“70後”,甚至不乏“80後”身影出現,例如,上海農商行副行長沈棟就出生於1980年。在廖鶴凱看來,這個行業的變革期就需要更多的“年輕人”進入管理層,促進銀行機構的革新和新業務的開拓,以適應銀行業在存量競爭的新時期精細化、特色化經營的需要,固有模式目前尚可維持,但長期難以為繼,特別是房地產相關業務的大變革的背景下,銀行轉型過程中充滿挑戰,需要更多的新老配合,在穩定經營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整合資源、系統性的邁向新的發展方向。

談及銀行高管層變動對於銀行的影響,廖鶴凱表示,高管頻繁變動對於大型銀行來説會出現戰略方向選擇和執行的問題,短期影響不大,中長期削弱業務競爭力。對於中小銀行來説有利有弊,對於需要特色業務來贏得市場的中小銀行來説,引入大型銀行的高管可以帶來完整的團隊構架、風控方案、傳統業務的擴展,但對於結合中小銀行股東的實際情況開拓新的業務來説着實都是充滿了挑戰,不斷推陳出新或許也是中小銀行不斷尋找自身定位的過程。弊端是過於頻繁的高管變更不利於固有業務團隊的穩定性,對於銀行來説也面臨不斷整合團隊的時間成本。

北京商報記者 孟凡霞 李海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