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桓戊酮
一年一度的醫保談判已經結束,雖然具體的談判結果還未公佈,但是各個企業的股價已經作出響應。就以最受關注的腫瘤藥領域而言,本次進行談判涉及到的國內創新藥企,在11月10日也就是腫瘤藥物談判的當天股價集體出現上漲。
藥品價格巨大降幅引發資本市場動盪
但是在這之前,醫保談判已經逐漸成為創新藥企們的噩夢,越來越大的價格降幅導致藥品未來的市場想象空間沒有達到上市前投資機構做出的預期,不足以支撐眾多藥企高高在上的市盈率,導致藥品通過談判進入醫保竟然成了一個短期的利空消息。
並且之前隨着醫藥行業熱潮相繼上市的創新藥企也在資本市場降温後股價連續下跌,甚至破發,以科創板為例,目前具有1類化藥及生物藥研發管線的19家企業中,截止至11月15日股價破發的已經有6家,同時股價處於下行且接近破發(距發行價漲幅≤40%)的也有3家,接近破發和已經破發的企業綜合佔比達到了47%。
創新藥高成本的研發投入與醫保支付能力不匹配
眾所周知創新藥研發具有“雙十定律”,時間成本和金錢成本都非常高,要想在藥物上市後能夠在專利到期前收回成本進行盈利,藥品的高價格幾乎是難以避免的。
圖1 長週期、高成本、高風險的新藥研發
數據來源:康龍化成招股書,國盛證券研究所
隨着中國隨着中國醫藥研發已經從之前的第三梯隊“跟跑”跨越到第二梯隊“並跑”,進入第一梯隊已經成為中國醫藥界長遠發展的目標。在這個創新藥產業高速發展的時代下每年都有大量新的創新藥物上市,對應的患者也急需這些藥物進入醫保以降低治療的開銷。
但是醫保基金的資金量是增長緩慢的,與快速增長的創新藥物數量嚴重不匹配,這就導致創新藥物被納入醫保的困難程度層層加碼。國內創新藥產業的主要矛盾也轉化為創新藥數量日益增加與醫保基金緩慢增長的矛盾。
醫保基金的“騰籠換鳥”尚處於早期階段
對於這一問題,國家從政策層面已經開始着手解決,藥品集中採購政策使得大量的仿製藥得以大幅度降價,為創新藥支付留出資金量。
但是與國內日益增長的大體量的醫藥市場相比,目前醫保基金騰籠換鳥的一系列政策並不能使這一矛盾得到有效緩解。根據IQVIA最新統計可以看到,帶量採購造成的藥品銷售額的下降只佔到藥品銷售正常增長空間的44%,國內藥品整體銷售額依舊是快速增長的。
圖2 中國藥品銷售額增長分析MAT 2020Q2 VS MAT 2021Q2
數據來源:IQVIA報告:《中國藥品市場趨勢回顧與展望》
高成本研發費用應由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支付
在醫保基金面對大量創新藥導致資金量捉襟見肘的情況下,更需要政策的指引給商業保險等其他保險留出發展空間,這樣才能更有效率的建設完善中國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
在中國商業健康險依舊處於早期發展階段,根據《構建中國醫藥創新生態系統(2021-2025)》報告中顯示,中國直接醫療支出依舊迅速增長,但是不同的支出方式不盡相同。
在近兩年醫保支出逐漸達到飽和,但是截止到2020年中國商業健康險賠付金額增長緩慢且佔比極小,這就導致個人支出的比例不斷增加,個人醫療支出在過去五年增長近800億元,商業保險急需快速發展以解決更多的患者需求。
圖3 中國直接醫療支出
數據來源:《構建中國醫藥創新生態系統(2021-2025)》
合理的支付體系才是新藥產業完美閉環的保障
醫藥創新產業發展的基礎是長期且持續的藥物研發投入。只有讓企業得到多於創新藥物研發投入的回報,這樣才有持續的動力進行下一輪的創新藥研發。在醫保基金不能滿足中國快速發展的新藥產業的情況下,商業健康險作為支付體系的補充,能夠填補患者更高的需求。
只有支付能力可以匹配中國強大的新藥研發能力,在研發、患者、支付這三者之間才能夠形成完美的閉環,才能夠促進中國醫藥創新產業可持續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