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週報 作者:遲雨
6月起,江西南昌發放1000萬元餐飲消費券,主要針對南昌市餐飲企業和米粉小店,活動週期為6月至7月;廣州則結合假日節慶和商家促銷特點,已向社會發放三輪政府消費券,共計超100萬張;6月至7月,雲南將分三輪發放不低於1億元的文旅消費券和加油券;山東省於近日宣佈將發放2億元消費券促進家電消費……
隨着全國疫情趨於穩定,穩生產促消費正逐步推進,疊加端午假期和6.18電商大促活動來臨,各地緊抓機遇、輪番放出“大招”,釋放假期消費潛力,力爭讓消費真正“旺”起來。
消費是中國經濟增長的第一拉動力,如果消費不能旺起來,經濟發展會承壓。統計顯示,今年四月份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幅度超兩位數,降幅達11.1%。顯然,消費必須發力了,促消費、保增長已成下半年中國經濟的要務。
消費要企穩回升,三點缺一不可,一方面商家要能存活並實現可持續經營,另一方面,消費者的需求逐步恢復。與此同時,從廠家、商家到消費者,打通中間環節也離不開穩定的商品供應鏈和物流。
為保住更多的市場主體,從中央到地方密集出台了減税降費政策,為確保物流暢通,交通等部門三令五申,要求各地不得因防疫而“層層加碼”,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現在的關鍵問題顯然在於如何提振消費信心、增強消費意願。
給消費者發放補貼以刺激消費,是一種能夠快速拉動消費意願的方式。不過,這種補貼是以現金還是消費券的形式體現出來更容易見效,輿論對此存在不同意見。
消費券能有效提振消費信心 圖源:Pexels
儘管有經濟學家建議發現金的效果可能更好,但更多的人擔心,低收入階層拿到現金往往會選擇儲蓄,而不是去消費,而且直接向社會發放大量現金或將導致通貨膨脹。
從各地的動作來看,這些爭議無疑已告一段落。地方政府更願意選擇發放消費券來刺激經濟。
應該説,這種刺激方式在不少城市發揮了乘數效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以廣州為例,據媒體報道,最近餐飲類對比疫情期間,經營狀況恢復明顯,大部分餐飲用餐時段均出現排隊情況。
數據顯示,6月1日至6月5日,粵海天河城商業預計總體銷售為4080萬元,同比上升310%,其中端午節假期3天銷售預計為3080萬元,同比上升100%,日均銷售同比今年五一假期銷售基本持平。6月1日至6月5日的日均銷售對比疫情時的4月日均銷售,環比上升130%。
而在這種火熱的消費氣氛中,不少消費者都用到了剛剛領到的消費券。可以説,消費券的不斷投放點燃了市民的“搶券”熱情,也拉昇了他們的消費意願。
鑑於發放消費券很可能會成為下半年各地促消費的一個常規動作,如何讓消費券精準“找到”最渴望他們的人就成了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因為同一張消費券,對不同的消費者來説,其意義和價值迥然不同。
經濟受疫情衝擊較大的羣體,渴望領到消費券卻沒能如願,但對另外一羣消費者來説,面額不算大的消費券則顯得有些“雞肋”,這樣的尷尬需要避免。
另外,發放消費券除了刺激消費者慷慨解囊,能否促使商家進一步提升品質,打造真正有影響力的消費品牌,同樣值得思考。
(作者系特約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