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中小型醫療保健股分析師Peter Wen
首次公開發售(IPO) 新股及二次發行是生物科技行業的命脈。股票上市為初創公司提供獲取大量所需資金的途徑,從而推進藥物臨牀研發,使投資者有機會透過投資新的生物科技公司獲取回報。
相對現今公開上市集資的生物科技公司,於2010年初,當時已上市的同類公司擁有更先進的科技,藥物研發週期也處於晚期階段。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爆發後,生物科技公司的IPO市場參與率由2009年的高位急劇下跌至不到10%。
在藥物研發處於未經檢驗的臨牀前試驗、第1期或第2期臨牀試驗階段的生物科技公司中,於2010-2012年進行IPO的僅屬少數,隨後數年該類企業轉為至佔新上市公司的絕大多數,而2021及2022年的IPO參與率更達90%和100%。藥物研發進入第3階段前的公司依然具有較高投機性,因它們缺乏足夠或任何人體臨牀數據來證明其成功率,但許多投資者仍相信這些公司將會成功,紛紛押注在這類公司上。如圖1所示,自2009年以來,投資者承擔的風險愈來愈大。
生物科技公司失寵
隨着更多較新的製藥商以高於2000年代普遍的估值水平上市,生物科技公司及其投資者於過去10年獲利頗豐。
2021年,儘管新冠疫情對行業造成干擾,但仍有逾100間生物科技公司進行IPO,合共籌集近150億美元的資金。2021年初,生物科技板塊佔羅素2000小型股指數的11.4%,而醫療保健板塊於該基準指數中的權重為20.5%。
2022年,醫療保健行業佔該指數的14%,生物科技的權重已跌至6%。實際上,該指數中的生物科技佔比率減少似乎是構成醫療保健行業權重下跌的唯一原因。圖2顯示過去幾年新上市股票的表現整體下滑。
為何會這樣?
交叉基金的日益普及或許是原因之一。這些基金在私募市場與公開市場之間建立聯繫,在私人公司最後一輪融資時進行投資後,透過IPO向公開市場出售股票。這些投資者於2010年代初的IPO熱潮中(特別自2013年起)發展蓬勃,使生物科技初創公司能夠獲得更大量的資金。透過此流程,交叉投資者“保證”可獲得其IPO前融資的回報。
然而,交叉基金青睞的生物科技公司仍被認為處於實驗階段,遠遠未達至商業化。很多投資者發現他們因持有在生命週期過早階段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而無法脱身。這些公司每隔幾個季度都試圖在流動性不足的市場中籌集資金,目的僅僅是為了維持業務,並陷入這無休止的惡性循環。
生物科技公司發展軌跡的核心挑戰是,雖然有時會獲得過多資本,但最終仍需定期籌集更多資金。以累積計算,到2022年底前,處於研發階段的上市公司需籌集約150億美元以提供一年所消耗的資金。倘若公司無法籌集資金,他們或須減少研發工作,因而降低他們成功研發藥物的可能性。這些處於早期階段的公司正在不斷尋找下一個投資者為他們提供資金資助。
施羅德美國小型股團隊如何投資於生物科技?
作為長線投資者,我們主張平均持有三到五年,且不看好為“實驗階段公司”提供資金。相反,我們認為重點應放在已達到第3階段或更高的公司上。公司所提供的藥物產品能通過設計精密的臨牀試驗,加以科學證據支持,且可符合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高標準,也是我們注重的範疇。他們的藥品也解決政府及保險公司提供報銷而未滿足到的臨牀需求,以推動該藥品的商業化成功。此外,這些公司無需進行任何額外具攤薄效應的集資,也可產生收入並擁有獲利途徑。早期階段的生物科技公司終會耗盡現金,其生存取決於是否有投資者願意為其下個科學項目提供資金,而這種投資理念則降低了面臨這些問題的風險。
以上如有提及證券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或撤資之建議。
本文件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打算作任何方面的宣傳材料。本文件不應視為提供投資意見或建議。本文所載的意見或判斷可能會改變。本文的數據被認為是可靠的,但施羅德投資管理(香港)有限公司不保證其完整性或準確性。
投資涉及風險。過往表現未必可作為日後業績的指引。閣下應注意,投資價值可跌也可升,並沒有保證。匯率變動或會導致海外投資價值上升或下跌。就新興市場和發展較落後市場的證券投資所涉及的風險,詳情請參閲基金説明書。
提供本文件所載數據,目的只是作為參考用途,不構成任何招攬和銷售投資產品。有意投資者應注意該等投資涉及市場風險,故應視作長線投資。
衍生工具帶有高風險,因此只應適合經驗豐富的投資者。
本基金受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認可,但其認可資格並不意味獲官方推薦。
本文件所載資料僅提供予透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商業銀行根據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相關法規發行的理財產品投資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投資者。投資者在投資本文件內提及的任何項目前應細閲相關文件,如有需要請透過相關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商業銀行及/或其它專業顧問尋求專業諮詢。
本文件由施羅德投資管理(香港)有限公司刊發,文件及網站未受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檢閲。
本文源自金融界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