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銀行理財子公司“破圈”加碼 權益類投資產品破百款

由 圖門耘 發佈於 財經

  時代週報記者 黃坤

  日前,銀保監會副主席曹宇在一次峯會論壇上表示,現行理財監管規則對理財資金進入資本市場已沒有制度障礙,支持銀行理財公司提高權益類產品比重,鼓勵將更多符合條件的基金管理人納入銀行理財合作機構名單。

  事實上,加碼權益類投資,是銀行理財淨值化轉型的重要表現,也是2020年銀行理財子公司“破圈”搶灘的方向。

  12月28日,普益標準提供給時代週報記者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共有9家銀行理財子公司發行權益類產品合計100款(含移行產品)。其中,2019年發行47款,43款為母行遷移產品;2020年發行53款,但僅有4款為母行遷移產品,其餘49款均為理財子公司新發,即新發的權益產品數量相比去年同期增長逾11倍。

  不過,在銀行理財產品中,權益類佔比依然較低。

  12月25日,一名接近交銀理財的人士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行業傳統理財產品以固收與現金管理類為主,當前很多銀行理財子公司由於投研能力等和公募基金相比較弱,為避免正面競爭,發行純粹的權益類理財產品尚不多見,主要是通過混合類產品來佈局權益市場。”

  2021年的銀行理財權益投資值得期待。2020年下半年以來,多家銀行理財子公司加大了對上市公司的調研力度。

  據Wind數據,截至12月27日,招銀理財、中銀理財、寧銀理財、興銀理財、南銀理財等5家公司對上市公司進行19次調研,涉及邁瑞醫療(300760.SZ)等16家A股上市公司。

  試水權益市場

  2019年,伴隨數家理財子公司落地,“理財子公司元年”開啓。

  據時代週報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今年12月27日,24家銀行理財子公司獲批籌建,其中20家業已開業。

  銀行理財子公司自誕生就肩負着響應資管新規,助力銀行理財業務轉型的使命,對產品進行調整則是其題中之義。 不過,目前,銀行理財子公司尚處產品發行初期,佈局權益類產品更是處起步階段。

  中國理財網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包括工銀理財、建信理財在內的銀行理財子公司合計發行理財產品2900餘款,均為淨值型和非保本浮動收益型。從投資性質來看,包括固定收益類、混合類和權益類。

  相對來説,權益類理財產品佔比一直偏低。12月20日,交銀理財總經理金旗透露,目前銀行理財在權益二級市場上的配置規模僅為總資產的3%左右,明年有望達到5%,未來3-5年希望達到10%以上。

  對於銀行機構而言,邁出試水權益的一步已屬不易。一直以來,權益市場的波動性與銀行理財絕對收益的特性存在一定衝突,導致權益市場方向配置不足。

  此外,如光大理財總經理潘東近日接受時代週報記者採訪時所言,“作為資管行業的新生力量,在權益投資方面,相較於公募基金和券商資管,銀行理財子公司的投研體系、IT系統和人才機制等方面都尚在學習階段,需要時間和經驗的積累,權益投研團隊也均處於初建階段。

  今年6月12日,在交銀理財成立一週年發佈會上,交銀理財董事長塗宏表示,交銀理財產品多半是固定收益類產品,公司正在嘗試優化底層資產,加大權益市場佈局。

  12月28日,普益標準分析人士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目前八成以上的理財子公司產品均為封閉式。從風險等級看,權益類產品風險等級均為中風險以上,以四級中高風險為主,佔比達57%;從權益類產品投資起點看,主要集中在100萬元;從募集方式看,95%的權益類產品為私募型;從期限看,權益類產品期限明顯偏長,一年以上產品佔比達89%,三年以上產品佔比達52%。

  “基於資管新規下的轉型需求,同時為獲得更高回報,優化產品體系,迎合投資者不同的風險偏好,銀行理財子公司參與權益市場,逐步提升權益類資產配置都是必然趨勢”,12月25日,上述接近交銀理財的人士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雖然純權益類產品數量仍然較少,但大多數理財子公司都在混合類理財產品中配有權益類資產。

  變局催生競合

  “搶灘權益市場也不能冒進。”12月28日,一位銀行理財子公司人士如是表示。在他看來,銀行理財子公司目前權益投資能力整體不足,若是發行純權益類產品,很難“拼過”公募基金。同時,由於股票投資短期波動較大與銀行理財投資者的普遍風險偏好不符,故佈局要穩步推進。

  與銀行理財子公司發行權益類產品較少不同,2020年,權益類公募基金迎來了高光時刻。

  “今年公募基金權益類規模較2019年顯著增長,投資A股3.87萬億元,佔滬深兩市流通總市值的6.75%,創近7年來新高”,近日,中國基金業協會公募基金專業委員會在工作會議上指出。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來,銀行理財與公募基金在權益類市場上的“交集”也越來越明顯。

  12月27日,某銀行首席策略師向時代週報記者表示,“一邊是背靠我國最廣大的客户流量資源;一邊是坐擁最強的投資管理能力,未來我國銀行理財子公司與公募基金的互動格局將引導資管行業的迭代與進化。”

  建信理財副總裁李麗傑坦言,相比公募基金等資管機構,銀行理財子公司的傳統優勢在於非標和債券配置,但在股票、股權、量化投資等方面欠缺市場歷練,建立市場化、高效能投研體系任重道遠。

  上述首席策略師則指出,主動管理能力較強的公募基金可以為理財子公司提供多資產的解決方案,來彌補銀行理財子公司在權益投資、股權投資方面的短板。

  12月28日,滬上一位公募基金經理向時代週報記者透露,“近日向一家銀行理財子公司推薦了人工智能方法,他們做權益缺乏直接投資股票的能力,願意支持新的投資技術,買了我們的基金。”

  與公募基金合作並不能完全打破銀行理財對傳統路徑的依賴。因此,銀行理財子公司也一直在積極組建權益投研團隊,偏好引進公募背景的人才。此前,有公司甚至以近500萬元的年薪誠邀“首席權益投資官”。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