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北京,記者 姜樊)訊,昨日,財聯社記者瞭解到,有多地監管部門要求消費金融公司、民營銀行將個人貸款利率產品上限調整至24%以下。今日,記者瞭解到,已有多地消費金融公司和民營銀行收到了地方銀保監局“口頭通知”。據一位民營銀行知情人士透露,其所在地監管部門已要求相關機構於7月16日零時起,停止投放超過24%以上的個人消費金融產品。
財聯社記者從各家消費金融公司瞭解到,目前多家消費金融公司已在app中標明各類消費金融產品的年化利率區間,利率上限均設定在24%及以下。此外,有主做消費信貸的小貸公司亦向財聯社記者表示,目前已將執行利率調整至24%以下。
業內人士判斷,此輪監管要求將對一些主做長尾用户、資金成本較高的消費金融公司產生較大影響,但對銀行影響不大。不過,消費金融產品利率下行已成大勢所趨,預計未來消費金融產品的利率仍將下行。
多數消金公司已將消費金融產品年化利率下調至24%以內
一位民營銀行人士對財聯社記者透露,本月初地方監管機構進行“窗口指導”,要求清理利率在24%以上的個人消費金融產品,同時停止新增、存量業務自然結清。該人士同時表示:“銀行的消費金融產品利率普遍並不高,這一政策或對消費金融公司的影響更大。”
財聯社記者從多家銀行了解到,目前銀行的消費金融產品年化利率多數未到24%,民營銀行的消費金融產品年化利率約在10%左右,而大型銀行消費金融產品年化利率僅為4%左右。而部分消費金融公司的年化利率則較高,此前普遍在24%到36%之間。
“各家公司定位不同,一些消費金融公司對資質較差的客户容忍度較高,這意味着其不得不提高年化利率,這也是一種市場化的定價策略。”一位消費金融業內人士表示,這些消費金融公司給出的年化利率普遍在24%到36%之間。在此次監管層窗口指導之前,業內也普遍將36%作為利率的最高上限。
不過,近日,多數消費金融公司都對其消費金融產品的年化利率進行了調整。一位消費金融公司從業者對財聯社記者表示,目前該公司消費金融產品的年化利率均已在24%以下。
此外,平安消費金融、華融消費金融、中銀消費金融等多家消金公司已在其app上標註了綜合年化利率區間,且所有產品利率上限均在24%及以下。以中銀消費金融為例,其app上的三款貸款產品中,“新易貸-業主貸”利率上限為23.9%,“新易貸-薪享貸”利率上限為20%,“新易貸-好客貸”利率上限為23.725%。平安消費金融app則顯示,其貸款年化利率為14%-24%。
值得注意的是,多家小貸公司亦調整了消費金融產品的貸款利率至24%以下。
“從去年底開始,平台上自營的消費金融產品利率已開始執行15.4%(即1年期LPR利率4倍利率),聯合貸款的利率也調至了24%以下。”一位網絡小貸公司人士表示,公司通過此次調整利率的契機進行了獲客策略的調整,淘汰了資質較差的客户。
消費金融利率下降成大勢所趨
“消費金融利率下降是大勢所趨”已成為消費金融行業從業者的共識。有業內人認為,消費金融正邁向存量競爭、良性創新和平衡發展的新階段。在價格上,需要不斷降低服務成本和門檻,通過市場、監管、社會等多方共同努力、多管齊下,達到金融服務成本與收益的微利平衡,實現可持續發展。
實際上, 監管近年來一直在引導貸款利率的下降。一方面,通過降低存款利率等手段,降低金融機構貸款成本的下降;另一方面則引導金融機構調整客户結構,防止“過度借貸”亂象的發生。
去年底,銀保監會辦公廳發佈《關於促進消費金融公司和汽車金融公司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提升金融服務質效》的通知,要求消費金融等金融機構“準確把握並主動適應國家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的政策導向,不斷完善風險定價機制,提升管理水平,通過內部挖潛,努力降低管理成本、獲客成本和風險成本,最大限度降低利費水平,清晰披露貸款利率和收費標準”。
今年2月,央行在發佈的《2020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發出警示,不能依賴消費金融這種模式來擴大消費,要警惕人們因為過度花錢而引起的財產透支帶來的風險。
有消費金融公司高管認為,客户羣體過度下沉是機構不敢降低貸款利率的主要原因,試圖用高利率覆蓋高風險。而客户羣體過度下沉,帶來高“共債”風險,引發“不該貸”和“過度貸”等社會問題。今年以來,監管在引導貸款利率下行的同時,亦在防止過度借貸問題的蔓延。
“在 ‘普’的覆蓋面上,應適可而止,服務的客户羣體範圍既要適度又需精準。”上述人士表示,越下沉的客户,徵信記錄越欠缺甚至空白,相應地,償還貸款的能力和意願越薄弱。若片面追求貸款規模,極易產生“不該貸”等社會問題,違背普惠金融發展初衷。消費金融的應時而變,還體現在對客户羣體的服務精準性方面,需加強普惠服務的有效供給,尤其是對個體工商户應提供及時、精準的金融支持。
此外,亦有業內人士認為,從制度安排來説,消費金融相關管理辦法需適應消費金融發展新階段的要求,及時應變。應引導有能力、有意願的消費金融公司,加強對個體工商户等羣體的普惠金融服務,實現多方共贏。而從金融機構自身角度看,需要充分發揮金融科技作用,更好地提升運營效率,降低服務端的成本,推動客户端利率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