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證券時報網】;
1月20日,浦發銀行發佈公告表示,該行在非自營平台開展的存量定期存款業務到期後將自然結清,用户“可通過合作平台入口對到期存款進行支取,已獲定期利息不受影響”。
這則公告的發佈源於銀保監會、央行1月15日聯合發佈的《關於規範商業銀行通過互聯網開展個人存款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根據《通知》要求,商業銀行不得通過非自營平台開展定期存款和定活兩便存款業務,在通知印發前已經開展的存量業務也要在到期時自然結清。
互聯網存款的嚴監管趨勢在預期之內。有民營銀行人士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大約在2020年下半年,我們就收到過監管的窗口指導,着手壓降互聯網存款規模了。”
焦慮:
目前還沒有解決方案
去年年底,主流互聯網平台均已下架銀行存款產品。其中,部分平台保留了對產品存量用户的購買入口。
此次下發的《通知》進一步明文規定,不允許商業銀行通過非自營網絡平台開展定期存款和定活兩便存款業務,也不允許第三方互聯網平台為這兩類銀行存款業務提供購買入口和信息傳輸,或進行營銷宣傳和產品展示。這兩類業務為互聯網平台此前提供的最主要的銀行存款產品。
“就部分對互聯網存款依賴程度較高的銀行而言,新規可能會對其造成較大沖擊。”社科院金融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李廣子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有些銀行依賴互聯網渠道獲得的存款佔比高達83%,在新規影響下,“此類銀行可能面臨攬儲困難,甚至會出現一定的流動性風險”。
為應對互聯網存款規模的壓降,做大同業存單發行和對公存款業務成為這些銀行的普遍選擇。一位民營銀行人士向證券時報記者透露,該行計劃加大對公存款業務的攬儲力度和同業存單的發行規模,以彌補不斷縮減的互聯網存款規模。
證券時報記者統計發現,已發佈同業存單發行計劃的7家民營銀行中,除新網銀行外,蘇寧銀行、民商銀行、三湘銀行、富民銀行、金城銀行和華瑞銀行2021年同業存單擬發行量均較上年出現上調,增幅分別為100%、46%、29%、28%、18%、10%。
在存款流失壓力下,亦有部分銀行不惜冒着合規風險,加大互聯網平台端的營銷。根據《通知》,由非自營平台提供存款利息補貼屬於被禁止的行為,銀行在通知印發前已經開展的存量業務也要在到期時自然結清。
但證券時報記者瞭解到,一些銀行仍在向互聯網平台存量用户分發加息券,以穩定存量存款,並吸引存量用户增加申購。比如,度小滿金融客服人員向用户解釋,對存量用户可見的銀行存款產品申購不受影響,“通知也明確‘一行一策’,為平穩過渡,每家銀行的政策和產品發行安排也會不同”。
“銀行內部於上週已經開過一次討論會議,但是還沒有很好的解決方案。”有民營銀行人士向證券時報記者透露,“目前就是在微博加強了宣傳,還有就是靠客户經理朋友圈這樣的常規渠道宣傳。”
“我們也在反思自己行在品牌建設與渠道推廣方面的不足,接下來會重新調整方向,但現在的策略還是比較謹慎的,不敢大規模地在個人渠道上做宣傳推廣。”該人士表示,“主要是監管還不夠明朗,也不敢大面積鋪開廣告。”亦有一些銀行通過提高自營渠道提供的存款產品利率或向互聯網平台用户發送營銷短信來向自營渠道導流,但目前轉化效果尚待觀察。
疑問:
萬億存款去往何方
在存量結清的過程中,萬億資金將會流向何方?
中泰證券戴志峯團隊近期指出,結合平台端和銀行端數據進行大致測算,預計互聯網存款在1萬億~2萬億規模。其中,絕大部分為《通知》要求全部“結清”的定期存款和定活兩便存款,而如此大規模的資金在新規出台後將流向何處也頗受關注。
對此,李廣子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新規的出台會導致資金向其他領域轉移。“由於此類資金具有一定的互聯網屬性,且具有較強的逐利性,通過互聯網渠道轉向其他的理財或投資渠道的可能性比較大。”
部分銀行存款流向大行的可能性也較大。有分析人士指出,存款類用户風險偏好較低,加之中小銀行的市場認知度較低,與國有銀行、股份制行相比存在明顯劣勢,後續存款自區域性銀行迴流全國性銀行的趨勢將加強,利好頭部機構,同時中小銀行負債端壓力將進一步加劇。
戴志峯團隊還指出,停止在第三方互聯網平台銷售存款產品減少了存款比價,從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存款利率的上升,維護了存款市場競爭秩序,利好於全國性中大型銀行負債端成本控制。“預計中小銀行仍將在自有平台提供較高利率的存款產品,但對大中型銀行的存款分流能力有所減弱,大中型銀行提升存款利率的壓力減小。”
也有分析認為,由於我國互聯網存款規模在金融機構整體人民幣儲蓄存款規模(約90萬億)中的佔比並不大,大中型銀行利好有限。華泰證券指出,新規體現了監管對銀行建立自主互聯網平台的鼓勵態度,在第三方平台渠道受限後,直銷銀行在助力銀行自主拓展存款等方面的重要性也將逐步提升,已獲批籌建直銷銀行的招商銀行、郵儲銀行,以及發起首家直銷銀行的中信銀行將獲得先發優勢,預計未來這一隊伍還將擴容。
思考:
存款荒難題待解
“包商銀行出事以後,我們同業的負債所受影響還是挺大的。”一位民營銀行人士告訴證券時報記者,從其所在的民營銀行來看,互聯網存款產品能迎來發展期,源頭就是受包商銀行事件的影響。
該人士向證券時報記者坦言,特別是同業的負債方面,中小銀行受包商銀行的牽連比較大,“所以後來就都開始發起互聯網存款,我們當時也跟許多的第三方平台有合作”。
彼時,互聯網存款以利率相對較高、支取靈活、門檻低等作為賣點大肆吸儲。得益於此,民營銀行、地方中小行不僅通過互聯網平台打破了攬儲的地域限制,也實現了資產規模的快速擴張。
但中小銀行在攬儲之路上屢屢受挫。近兩年來,監管層高度重視銀行存款業務的合規問題,智能存款、靠檔計息類存款等產品均被要求清退。這些創新型存款產品一度擔當着中小銀行“攬儲利器”的角色,同時也一直飽受涉嫌“高息攬儲”的爭議。
招商證券首席銀行業分析師廖志明曾表示,監管要求清退創新型銀行存款產品,旨在通過壓降存款利率,進而引導貸款利率下行,支持實體經濟。另一方面,銀保監會、央行相關負責人也在答記者問中“一語道破”嚴控銀行存款業務的原因,即“存款作為最基礎的金融服務,理應受到更為嚴格的監管”。
“實際上,有一個難以忽視的問題是,銀行普遍缺存款。”獨立投資人程宇表示,在這一現實問題下,銀行的負債端壓力無法通過《通知》等行政命令干預來根本解決。他認為,“中國現在處於資本流出週期,因此會出現存款增速慢於貸款增速的現象,這也是中小銀行依賴於互聯網渠道獲取存款的原因。”
“新規下發後,具有網點優勢的大銀行反而會獲得更多的存款優勢,最後可能導致地方銀行存款迴流大行,以及中小銀行同業存單發行量價齊升。”他進一步解釋道,“這些現象其實都是我國貨幣環境處於緊縮之中的體現,也是央行在資本流出週期當中,在對沖資本流出影響與刺激國內經濟增長這兩個目標之間相互平衡的結果。”
破局:
自營渠道立足本地
“此次下發的《通知》屬於監管層對於互聯網平台開展金融業務規範的系列內容之一,反映了國家對於互聯網平台開展金融屬性業務需要納入監管的一種態度,也是避免大型互聯網平台通過交叉金融業務形成壟斷的一個手段。”一位股份制行風控人士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
金融監管研究院副院長周毅欽則用“自營渠道,立足本地”八個字精煉概括了《通知》規範的方向。
根據《通知》,銀行個人存款產品的銷售渠道分為自營平台和非自營平台,其中,自營平台應是銀行“獨立運營、享有完整數據權限的網絡平台”。《通知》還強調,銀行應嚴格執行存款計結息規則等規定,不得跨區域“攬存”,地方性法人商業銀行要確保通過互聯網開展的存款業務,是“立足於服務已設立機構所在區域的客户”。
新規之下,中小銀行通過互聯網平台“比價”式攬儲,進而實現全國吸儲的路將被“堵死”,低成本的存款業務面臨流失,負債端壓力一時大增。
但周毅欽認為,短期來看,對中小銀行而言,《通知》的下發或許是一件壞事,但長遠來看是一次利好。“這次‘斷流’也是中小銀行獨立攬儲的新開始。”
前述民營銀行人士也認為,新規出台之後,對於民營銀行、地方性中小銀行也是發展的轉機。對於十分依賴第三方平台引流的銀行機構來説,過往比較忽視對於提升自有渠道建設的能力,但在現有政策下,形成了倒逼這類機構提升自有渠道建設的催動力,“因為只有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掌握在自己手裏的才是有安全感的、真實的”。
《通知》的下發並不會打斷銀行擁抱互聯網的決心。另一家民營銀行人士向證券時報記者直言,通過互聯網渠道獲客肯定是未來的發展趨勢,“尤其是業務方面感受會更加明顯”。
“未來銀行整體趨勢還是去網點化,對技術層面的創新與運用依賴會多一些,其他業務範圍還是和原來一樣。”該人士指出,“只是在當前的嚴監管態勢下,銀行在把握線上化轉型趨勢的同時,風險問題和合規建設應該要引起更大的重視。”
周毅欽建議,過去有些中小銀行在經營理念上以“存款規模”為首要目標,以負債驅動資產,寄希望於短期內實現銀行資產負債規模的“大躍進”,而在嚴監管的背景下,這種發展觀念要有改變,“商業銀行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事關係統性金融穩定大局,因此發展一定要穩健、長久”。
“在互聯網攬儲短期內‘斷流’的情況下,中小銀行要發揮金融市場、同業業務等傳統商業銀行融資業務的功能,通過加強同業融資來緩解監管帶來的衝擊,同時也要根據監管要求認真評估監管指標,做好壓力測試和流動性管理。”周毅欽説。
“大部分中小銀行本就不應該追求擴表。”針對中小銀行如何應對互聯網存款“斷流”的問題,一位分析人士如是説。
然而受限於地方種種牽制,對於區域性銀行從業者而言,小而美的經營方式或許是“心嚮往之”,但“身不能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