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經濟嚴冬中尋出路

歐洲經濟嚴冬中尋出路

圖為比利時布魯塞爾的歐盟委員會總部大廈。 新華社記者 鄭煥松攝

歐洲中央銀行日前發佈報告稱,在經濟前景日益暗淡和各國政府提高利率抗通脹的雙重作用下,歐洲陷入技術性衰退的風險已大大增加。

專家指出,歐洲調控措施短期性、應急性強,今年冬天歐洲可能不會出現嚴重能源斷供。但歐洲各國政策缺乏協同,內部仍存明顯分歧。長期來看,歐洲經濟能否脱困,還受到能源轉型進度、地緣政治局勢等多重因素影響。

多舉措紓解困境

歐洲經濟當前面臨多重不利因素,高通脹仍是首要難題。歐盟統計局日前發佈的最新數據顯示,10月,歐盟和歐元區年通貨膨脹率分別為11.5%和10.6%,高於9月的10.9%和9.9%。

能源問題持續影響歐洲通脹走勢。自俄烏衝突爆發以來,美歐對俄羅斯制裁不斷升級。受此影響,俄羅斯對歐洲能源出口驟降,同時全球供應鏈更趨緊張,能源與食品價格持續高位波動。歐洲能源與食品高度依賴進口,大宗商品價格飆升推高歐洲通脹水平。據倫敦洲際交易所數據,素有歐洲天然氣價格“風向標”之稱的TTF基準荷蘭天然氣期貨價格雖然近3個月來震盪下跌,但當前價格仍是兩年前同期的約7.7倍。

由於天然氣和電價暴漲,不少歐洲企業被迫減產或停產,鋁、鋅冶煉、鋼鐵、化肥等能源密集型產業受打擊尤為嚴重。部分企業受能源和原材料價格上漲影響,甚至出現產能外移現象。標普全球的最新數據顯示,11月,衡量歐元區製造業和服務業活動的綜合PMI指數為47.8,連續5個月低於榮枯線。

電費、燃氣費及食品開銷大增,加劇歐洲民生困境,削弱居民購買力。據歐盟委員會11月22日數據,歐洲消費者信心指數僅為負23.9。俄羅斯戰略文化基金會網站援引分析師評論稱,該數據比上世紀90年代初的經濟危機和2008年金融危機時還要糟糕。

為抑制高通脹,歐洲央行年內已累計加息200個基點。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日前表示,預計歐洲央行還將繼續提高利率,以使通脹率降至2%的中期目標。

針對能源困局,歐洲提出了開源、節流、補貼、徵税、限價等多種方案。

美國《財富》雜誌網站報道稱,歐洲各國採取緊急行動,補充天然氣儲備,從美國和中東進口了大量液化天然氣。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報道稱,歐洲國家正與非洲最大天然氣出口國阿爾及利亞加強合作。此外,歐洲還向東地中海、中亞等地區出動出擊,達成多項能源協議。

《紐約時報》報道稱,為節約能源,法國推出了自上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以來最大規模的節能計劃,包括規定家庭住宅、公共場所的供暖温度上限、對街頭照明廣告進行限制等。英國《衞報》稱,為應對能源危機,德國漢諾威將切斷公共建築、游泳池及體育館等地的熱水供應。

9月30日,歐洲理事會正式批准有關控制能源價格的議案,具體措施包括:歐盟成員國在今年12月1日至明年3月31日期間主動減少10%的用電量,並在用電高峯時段強制減少5%的用電量;對能源企業的超額利潤徵税、對用電的家庭和企業提供財政補貼等。

11月22日,歐盟委員會提議,從明年1月起實施天然氣限價機制。一旦歐洲市場天然氣價波動滿足觸發條件,該機制將把天然氣價格上限設在每兆瓦時275歐元。此前,匈牙利、捷克等國政府已對燃油、天然氣等實施了限價措施。

措施短期性、應急性強

“導致歐洲通脹高企最主要的因素是能源價格上漲。歐洲希望通過收緊貨幣政策抑制經濟活動擴張,進而減少對能源的需求,緩解能源價格上漲態勢。”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歐洲研究所研究員劉明禮對本報記者表示,“當前,歐洲各國在拓展能源供應和節約能源這兩點上已基本達成共識。各國均認為,須儘快通過各種辦法保障能源供應,使歐盟能源進口來源多樣化。同時,儘量降低需求,在自願基礎上減少能源使用。”

歐洲天然氣基礎設施數據顯示,截至11月22日,歐盟天然氣儲量已達到總容量的94.84%。德國(99.38%)、法國(98.88%)、意大利(94.04%)等國家儲氣量均超過90%,比利時達到100%。

“當前,歐洲多數國家的天然氣儲備量較為充足。加之歐洲今年的暖冬現象,對天然氣的需求可能不會超過預期。今年冬天,歐洲出現嚴重能源荒的概率不大。”劉明禮分析,“但歐洲大規模從其他渠道尋找能源,肯定要付出更高的代價,進而對經濟及國民生活造成負面影響。”

復旦大學中歐關係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嚴少華對本報記者表示,為應對當下困局,歐洲頻繁運用貨幣、財政政策兩大宏觀調控槓桿,出台的紓困措施有明顯的短期性、應急性特點,出現“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情況。

布魯蓋爾研究所數據顯示,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歐洲各國政府為家庭和企業提供了大量財政補貼,總額達5314億歐元。其中,英國政府相關補貼方案金額共1784億歐元,相當於英國GDP的6.5%,比例遠超其他歐洲國家;意大利、西班牙、法國、德國也拿出GDP的約3%用於財政補助。

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歐洲經濟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孫彥紅向對本報記者表示,基於歐盟發佈的應對能源危機的“國家援助臨時框架”,歐洲各國均出台了較大規模的應急紓困舉措。但考慮到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歐洲各國政府債務已經歷過一輪大幅飆升,針對能源危機和高通脹的大規模補貼會使各國公共財政狀況進一步惡化。

長期面臨多重考驗

歐盟委員會在日前發佈2022年秋季經濟預測報告稱,在不確定性上升、能源價格高企、家庭購買力承壓、融資條件收緊等情況下,歐盟、歐元區和大多數成員國經濟預計在今年第四季度陷入衰退,明年第一季度經濟活動將繼續萎縮。歐委會執行副主席東布羅夫斯基斯表示,這是歐盟經濟的一個轉折點。歐洲各國人民艱難應對生活成本上升,企業正失去競爭力。

嚴少華認為,當前,歐盟成員國應對危機時的具體措施依然缺乏協同。各國政府各有考慮,自行其是,表現出“大難臨頭各自飛”的態度,這會使歐盟層面出台的紓困舉措效果大打折扣。

西班牙皇家埃爾卡諾研究所網站日前刊文表示,歐盟內部在能源改革的範圍、推遲能源轉型以確保能源供應、能源價格控制等方面存在分歧。在財政可持續性問題上,南北歐的想法也有差異。這種分歧背後是關於歐洲長期增長模式的辯論。在當前經濟形勢下,不能再像以前歐洲面臨危機時那樣,僅靠財政緊縮和刺激出口紓困,而是需要制定更加一體化的工業、能源和技術政策,進而加強歐盟的戰略自主性。

“中長期而言,出於保證財政可持續性、維護社會公平、加速推進能源轉型的考慮,歐洲國家的紓困措施預計會逐步向規模適度、更有針對性、更具戰略性的應對措施轉變,特別是更精準地支持貧困羣體和受危機衝擊最嚴重的創新型中小企業,同時加大力度激勵可再生能源發展和促進工業節能。”孫彥紅説。

“長遠來看,歐洲經濟要想充分扭轉頹勢,很大程度上還要看地緣政治局勢走向。地緣政治緊張會導致歐洲產業鏈供應鏈出現更大危機,影響歐洲能源穩定和通脹預期,加劇歐洲經濟的外部風險。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英國經濟的脆弱性,可能引發歐洲大陸經濟和金融不穩定風險。”嚴少華説,“歐美關係也是影響歐洲經濟脱困的重要因素。當前,歐美圍繞《通脹削減法案》產生摩擦,或將深刻改變歐洲工業結構,導致歐洲持續面臨‘去工業化’挑戰。”(本報記者 林子涵)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2年11月26日第06版)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900 字。

轉載請註明: 歐洲經濟嚴冬中尋出路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