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二期(左上)、香港環球貿易廣場(右)。新華社記者 李 鋼攝
近日,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餘偉文率領香港銀行公會代表團訪京,並在北京金融街與媒體見面,就大家關心的內地與香港金融市場互聯互通、人民幣國際化以及香港金融市場未來發展機遇等方面問題進行了回應。餘偉文對記者説:“全球疫後復常,香港金融市場迸發出新的活力。未來我們將繼續聚焦內地機遇、金融科技、綠色金融,這3點是我們的中長期計劃,要充分發展起來。”
不斷優化互聯互通機制
“近兩年,香港與內地金融市場互聯互通取得了很多新突破,包括跨境理財通、債券通‘南向通’、互換通、ETF通的相繼推出等。”餘偉文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互聯互通大大提高了國際投資者對內地金融市場的認受度和參與度,提升了人民幣資產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助力內地股票、債券納入國際市場的主要指數。下一步將繼續優化和擴展互聯互通機制,提升國際投資者參與內地金融市場的深度與廣度,“深化互聯互通是未來的重點”。
比如説跨境理財通。落地一年多以來,跨境理財通目前已有超5萬個客户,整體運行平穩,市場熱度較高。接下來,餘偉文希望能將跨境理財通的產品投資範圍逐步擴大,從債券等低風險產品拓展到股票產品,增加投資者分散風險的工具,並逐步降低投資門檻,讓更多投資者可以參與其中。“隨着香港和內地恢復全面通關,粵港澳大灣區人員要素流動加速,未來有望在投資產品銷售環節創新突破,讓它更加便利化、合理化。”餘偉文説。
落地6年多、已實現雙向通車的債券通,是內地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的又一里程碑。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債券通“北向通”的平均每日成交額為389億元人民幣,較2022年同期增加24.5%,市場成交活躍度不斷提升。對債券通的未來發展,餘偉文表示,目前債券通“南向通”尚處於起步階段,仍有較大潛力待進一步挖掘,後續可以探索豐富產品類型及放寬額度,為投資者提供更多元化的選擇,增加香港債券市場的吸引力。
持續提升人民幣國際化水平
在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中,香港一直扮演着不可替代的獨特角色。“香港擁有規模最大的離岸人民幣資金池,國際領先的人民幣結算能力和成熟的離岸人民幣生態圈,在有序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餘偉文表示,人民幣要在國際舞台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可以善用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其中做好流動性、投資產品和金融市場基建3方面的工作至關重要。
據他介紹,目前在香港跨境人民幣的基礎設施建設已經基本完成,香港金管局也將在跨境人民幣產品豐富性方面不斷推進。目前,跨境人民幣貸款和債券規模正在快速發展中。
推動人民幣在跨境貿易結算等實體經濟活動中的應用,是人民幣國際化中非常重要的一步。“中國已是全球最大的貿易國,但是人民幣國際支付的全球市場份額僅為2%至3%,與其他主流貨幣相比仍然偏低,國際化潛力巨大。”餘偉文認為,如果有更多企業用人民幣開展貿易結算,就會逐步衍生出投資的力量,給資本市場帶來流動性。他對記者分享了近期走訪中東地區的見聞,“當地很多家族辦公室、投資者都在討論增持人民幣資產,認為這是分散風險的重要做法。”隨着中國與中東國家交流合作不斷深化,人民幣國際化也因此注入新動能。“接下來要繼續講好人民幣的故事,做好人民幣和人民幣市場的推廣,使人民幣逐步成為全球市場更積極的選擇。”他説。
積極加快金融科技發展步伐
對於香港金融市場的未來,餘偉文覺得充滿機遇。尤其在金融科技和綠色金融等新潮流領域,香港佔據了先發優勢,生態圈蓬勃發展,正迸發創新活力。
金融科技是發展的重中之重。餘偉文介紹,早在2021年6月,香港金管局就推出了“金融科技2025”策略,鼓勵金融業界於2025年前全面應用金融科技,通過先進科技將銀行監管過程數字化。經過2年多的發展,在全面推展銀行數碼化、深入研究央行數碼貨幣、提升香港現有的數據基建水平等方面都取得積極進展。2022年10月,香港金管局正式推出“商業數據通”,代表香港邁入了數據共享的新紀元,為香港金融科技發展注入更強動力。目前,“商業數據通”已促成了超過3100宗中小企貸款申請和審查,涉及的信貸批核總額逾28億港元。
在綠色金融領域,香港一直搶先把握機遇,綠色金融市場規模持續增長。“國家實現碳達峯、碳中和兩大目標,需要投入大量資金,而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正好能擔當‘綠色橋樑’的角色,引導國際資金投資內地的綠色金融資產,支持內地實體經濟轉型。”餘偉文認為,香港作為區域內的綠色金融樞紐,在籌融資方面大有可為。數據顯示,2022年在港發行的綠色債券以及銀行綠色和可持續貸款,達到創紀錄的810億美元,其中超八成綠色債券由內地機構發行,為內地的綠色項目提供了充足的資金支持。
餘偉文表示,未來香港將繼續發揮“背靠祖國,聯通全球”的優勢,與內地金融監管部門和業界加強交流合作,促進金融業在實體經濟活動中發揮更好作用。(記者 汪靈犀)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3年08月01日 第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