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京東、網易之後,另一中概股龍頭拼多多近日盛傳即將赴港第二上市。
“根據港交所第二上市的資格要求,公司必須在海外上市滿兩年,這意味着要在2017年12月15日之前,而拼多多是在2018年7月在美國上市的,因此並不滿足第二上市的要求,從技術上來講,今年年內並不能在港交所申請第二上市。”德勤中國華南區主管合夥人歐振興在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21世紀經濟報道和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聯合推出的《港股大咖説》直播欄目中對本報記者表示。
根據港交所於2018年4月公佈的新修訂的《上市規則》,申請第二上市的公司必須在至少最近兩個完整會計年度於合資格交易所(包括紐約交易所、納斯達克或倫敦交易所主市場的“高級上市”分類)上市的合規紀錄良好。
同時,歐振興指出,對於吸引海外上市的大中華(指中國內地、香港、澳門及台灣)公司來香港作第二上市,這類公司必須至少達到100億港元市值,以及在最近一個經審計會計年度的利潤最少達到10億港元。針對的目標主要是創新產業公司,擁有成熟盈利模式以及良好的歷史業績。他坦言:“按照2017年12月15日以前上市的這個分水嶺,根據現有的第二上市標準,大約只有20多家符合資格的中概股公司可以來港第二上市。”
然而,當初成立僅34個月的拼多多便赴美上市,目前仍處於“失血”虧損狀態。根據拼多多發佈的2020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截至今年3月底,公司營收65.41億元,同比增長44%,然而,同期歸屬於普通股股東虧損卻大幅飆升至31.70億元。
事實上,拼多多相關人士此前亦向媒體澄清相關傳言,從未與任何中介機構探討過有關計劃,也未與任何交易所有過任何關於“二次上市”的溝通;又稱公司現金流健康,所以暫無任何二次上市計劃。
下半年料有3-6只中概股回港上市
網易、京東在短短兩週內,成功在港股市場募集了超過70億美元資金,再次引爆中概股迴歸熱潮。巨無霸京東(09618.HK)在公開發售部分超購近180倍,以公開發售部分集資15.69億港元計算,凍資約2850億港元,晉升為今年港交所新股“凍資王”。
“最近美國市場出現一些法規改變,這也迫使一些中概股公司重新思考未來的長期融資平台。他們需要考慮如果迴歸亞洲市場,例如在港股上市,是否可以降低監管、交易風險。”他坦言。
歐振興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在京東、網易之後,預計今年下半年仍有3-6只中概股在港第二上市,但平均集資規模略小,大約為70億港元,“今年全年迴歸的中概股在港股的集資總額有望達到800-1000億港元。”
同時,自港交所2018年4月推出大刀闊斧的上市制度改革以來,港交所已成為新經濟公司上市的首選目的地之一,新經濟生態圈日益成熟。新經濟公司融資額佔同期香港整個新股市場逾50%。在港上市的新經濟公司市值目前已佔香港股市總市值的17%,這類公司對股票市場平均每日成交金額(ADT)的貢獻不斷增長,從2017年的4.1%增長至2019年的15.4%。
“隨着騰訊、小米、美團先後在香港上市,以及阿里巴巴為首的中概股相繼迴歸,已經形成了比較成熟的新經濟生態圈,有新經濟公司的發行人、專門追蹤這些新經濟公司的基金,以及研究這類公司商業模式的分析師羣體。”他表示。
今年上半年,全球經濟受疫情影響一度“停擺”,但對新經濟公司在港上市影響不大。根據德勤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港交所新經濟股的融資規模大幅上升,同比激增156%至702億港元;而新經濟股上市宗數則按年下跌32%。
“如果企業版同股不同權的上市規則能夠在下半年推出,而新股發售機制能夠縮短由定價至上市的時間,香港作為許多中資企業的理想上市地的競爭力將會提升,下半年預計將吸引更多的中概股企業迴歸港股。”他表示。
目前港交所同股不同權上市僅適用於個人控股股東,此前曾於2018年推出企業版同股不同權諮詢,但因市場阻力較大而擱置。今年年初相關諮詢重啓,港交所此前發佈的諮詢文件顯示,建議允許合資格大型企業擁有不同投票權。然而企業股東門檻較高,如市值要達2000億港元、從事創新產業,且須是對上市公司貢獻獨特的大股東。外界普遍認為,一旦獲得通過,預計將加速中概股迴歸港股。
港股市場吸引力上升
歐振興坦言,一直以來,估值水平都是企業選擇上市目的地的首要考慮因素。德勤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港交所新股發行的估值有所回落,57%的新股以10倍-20倍之間的市盈率上市,較去年同期的43%增加14個百分點,僅有5%的新股以20倍-30倍的市盈率上市,較去年同期的12%大幅下跌7個百分點。
他指出,此前對於未有盈利或者同股不同權的內地企業或生物科技公司,在香港、內地的融資渠道尚未打開,因此上市平台的選擇主要在美國市場,“一些公司也會考慮不同市場的投資者構成差異,美國市場以北美的大型機構投資者為主,散户投資者的比例不到5%,而香港市場的零售投資者佔比約20%,以亞洲投資者為主。”
然而,風水輪流轉,隨着2018年4月港交所推出新股改革,天平逐漸向港股市場傾斜。“中概股公司如果在2017年12月15日之前已經在美國上市的話,可以符合更多便捷上市的要求,包括使用現有的財務報告、企業章程、架構,以及VIE,而且亦無需修改同股不同權的架構,因此這些企業迴歸港股的興趣很大。”
相比之下,今年上半年,赴美上市的中資企業僅有12家,融資金額為18.4億美元,“主要是一些已經啓動美國上市計劃的公司選擇繼續推進,而那些部分未啓動上市計劃的內地企業,可能考慮轉向到A股或者港股上市。”他表示。
同時,歐振興認為,香港作為亞洲最活躍的股市之一,擁有良好的深度和廣度,“一些大盤股票如阿里巴巴去年集資超過1000億美元,而一些中小型股票在港股市場的關注度也很高,每年都有大量的中小型公司成功在港上市。”
由於港股市場的零售投資者一向對於投資小型新股較為踴躍,今年上半年超額認購倍數較去年同期有所改善。其中96%的IPO獲得超額認購,56%的IPO錄得超額認購20倍以上。今年上半年整體新股首日平均回報率為15.56% ,比去年同期的8.2%上升近7.36個百分點。(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