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大強”的“狀元基因”
中新社南京7月8日電 題:“蘇大強”的“狀元基因”
作者 楊顏慈
擁有8000餘萬人口的江蘇如何決勝全面小康?“蘇大強”的“狀元基因”,或可“另闢蹊徑”解碼這個GDP(國內生產總值)近10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大省的高水平小康之路。
提到江蘇,人們往往會聯想到詩情畫意的夢裏水鄉、實力強大的縣域經濟、名揚海外的江蘇製造……如今,“蘇大強”這一名號更是隨着電視劇《都挺好》的熱播深入人心。
但江蘇不僅有“蘇大強”。據不完全統計,在中國科舉制度存續的1300餘年間,來自江蘇的狀元遙遙居於各省區榜首。僅清朝,就有三分之一的狀元來自江蘇。江蘇成為科舉時代的“狀元擔當”。
坐落在南京秦淮河畔的江南貢院,如今仍是萬千學子必“打卡”的景點。江南貢院始建於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經歷代修繕擴建,明清時期達到鼎盛。從建成至晚清廢除科舉,共輸送800餘名狀元、10萬餘名進士、上百萬名舉人。
在清代,江蘇狀元數量在全國遙遙領先,蘇州狀元數又佔了江蘇的大多數,蘇州由此而得“狀元之府”的美譽。在蘇州狀元文化博物館,狀元文物悉數展出,展陳着千百年來的蘇派“狀元基因”,吸引着往來的遊客駐足觀看。
沿着古代狀元走過的路,一路向東,即可來到當代的體育“狀元”府——孕育了大批世界冠軍的體育之鄉南通。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9年6月,南通共產生了20多位世界冠軍,被譽為“世界冠軍的搖籃”。
在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賀雲翱看來,位於中國東南地區的江蘇,形成了“中道、包容、温和、知行合一”的文化氣質。經過歷代發展,江蘇形成了一種實事求是、經世致用的學風,為國家輸送了大量人才。
“明清兩代江蘇產生的進士和狀元在全國獨佔鰲頭,當時的江南文化圈代表了中國古代文化水平的高峯,這種崇文重教的文化也延續至今。”賀雲翱認為,文化基礎為江蘇的經濟騰飛奠定了最堅實的基礎。
隨着工商業的萌芽,清末時期的江蘇狀元不再“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而是在時代之交勇立潮頭。如狀元張謇一樣的讀書人,開始在當地大辦實業,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做出了巨大貢獻。
迄今,千百年來的“狀元基因”讓江蘇不僅僅成為教育大省,更通過“智力擔當”成為經濟強省。江蘇的區域創新能力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前列,成為中國創新活力最強、創新成果最多、創新氛圍最濃的省份之一。
在去年發佈的“新中國成立70週年成績單”中:江蘇以佔全國1.1%的土地、5.8%的人口,創造了中國10.3%的生產總值。2018年,江蘇GDP已經達到了9.26萬億元,穩居全國第二,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數百倍。
值得一提的是,在書香的薰陶下,江蘇的“狀元基因”不僅在中心城市傳承,更是深入“骨髓”與“經絡”。2019年,江蘇成為中國首個全省地級市GDP均突破3000億元的省份。
在專家學者們看來,“狀元基因”孵化出的發達經濟與創新活力為江蘇高水平建成小康社會插上了翅膀,體現中國力量中的“江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