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外貿進出口好於預期,這些趨勢變化值得注意
▲圖片來源:新京報網
文 | 劉曉忠
縱有全球疫情衝擊,經過各方努力,中國上半年外貿進出口實現了好於預期的成效。
海關總署最新公佈的數據顯示,上半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14.24萬億元,同比下降3.2%,降幅較前五個月收窄1.7個百分點,其中出口下降3%,進口下降3.3%,且6月份進出口都實現了正增長;月度數據顯示,自4月起出口連續三個月實現正增長。
**國際貿易和國際分工發生變化**
二季度中國貿易實現探底回升,充分凸顯出了我國保外需的工作績效。民營企業進出口逆勢增長,佔我國外貿總值的45.1%,成為第一大經營主體,高於外商投資企業的39%和國企的15.6%,顯示民營企業具有較大的韌性和可塑性。
一般貿易在進出口中比去年同期佔比提升0.4個點,反映我國企業在國際產業生態鏈上的經濟增加值呈現出穩步提升的態勢,國內產業提質增效得到顯現,國際競爭力獲得明顯提升,而中西部進出口保持了正增長態勢,預示國內區域經濟呈現出更加均衡的發展態勢。
在國內外經濟形勢不確定性,疫情在全球持續蔓延,甚至面臨二次暴發風險等問題下,中國貿易實現了探底回升的突破,是來之不易的,凸顯出了國內企業困則思變、變則通的頑強生命力和有效競爭力。當然,當前中國所面臨的國際經濟形勢依然複雜多變,雖然貿易數據好於預期,但對未來的形勢判斷卻不可掉以輕心。
總體上講,國際貿易保護主義與疫情的疊加,正在加速推進國際產業生態鏈的重塑,正如我們之前一直警示的:國際貿易和國際分工正在由“求同存異”向“求同排異”的方向加速發展,國際貿易和國際產業分工佈局中可能比過往更加強調價值觀的認同性,包括WTO在內的國際多邊貿易組織和協議正在取向式微,FTA這類雙邊貿易協定可能逐漸成為未來國際貿易的主流。
這預示着全球貿易和國際產業分工鏈將由現在的鏈式佈局向散點開發的分佈式佈局,國際供給體系將越來越向主要需求市場靠攏,貿易的主權屬性開始迴歸。國際貿易格局的這種變化,意味着部分國際產能可能會從中國向全球其他地方轉移,我國貿易部門面臨的需求缺口和產能閒置問題將不是短期現象,很大可能將是一個長期趨勢。
**東盟市場的穩定性需警惕**
具象分析,東盟成為我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凸顯出中國與東盟緊密的經濟關係,以及中國在經貿上之於東盟的重要性,甚至具有某種不可替代性。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東盟的市場空間有限、市場的獨立可塑性依然需要加強。東盟市場還主要表現為歐美市場的外溢市場,即作為出口貿易導向型地區,東盟地區的市場容量受東盟地區對歐美出口貿易的影響較大。若歐美消費市場受疫情影響而出現需求缺口,東盟內部市場的空間也將極大受到影響,這意味着東盟市場的穩定性問題必須引起足夠重視。
▲圖片來源:新京報網
目前曾經是我國第一、第二大貿易伙伴的歐美市場,均呈現出下降態勢,且我國“一帶一路”沿線的貿易也仍然處於負增長態勢,反映國際市場的需求依然受到阻遏。加之我國與美國等一些西方國家的貿易分歧尚需得到修復,我國產品出口進入歐美等一線市場成本上升的態勢,可能也不是一個短期現象。
此外,當前民營企業成為外貿第一大經營主體,在凸顯出民營企業的強大生命力和國內經濟韌性的同時,也需要警示,民營企業的出口增長還主要集中反映為之前訂單的回補和存貨消化效應,即部分因國內疫情耽擱了的一季度訂單是推動民營企業進出口正增長的重要原因。若如此,這意味着三季度和四季度的外需對民營企業來説是一道坎,這也就是二季度以來國內民營企業開始探索開拓內需市場的一個重要原因。
**兩大措施應對不穩定的市場需求**
顯然,今年我國要實現穩外需、保外貿基本盤,不僅要積極開拓外需市場,同時更為關鍵的是要通過苦練內功,加快國內的改革與擴大對內開放等手段應對當前內外部市場需求的不確定性。
首先,以改革促開放應該作為我國貿易政策的主線。如果説過去我國的改革開放隱含着“以開放促改革”的隱線,那麼今後就需要匡正航向,用改革重塑我國經濟和貿易部門的競爭力來拓展內外部市場的可行空間。
畢竟,當前國內企業的税費相對其他主要競爭對手來説依然有減負的空間,國內企業面臨的非市場化的行政等成本也相對較高。
尤其是國內外貿第一大經營主體的民營企業,進入內需市場的門檻甚至要高於進入外需市場的門檻,如目前並非所有國內民營企業都可以順利進入國內要素市場、公共服務市場和政府採購市場等,國內部分市場尚有待向無差別競爭格局的方向努力。
顯然,當前若能加快簡政放權、減税降費和打破非市場的行政壟斷等改革,完善和捍衞國內統一市場格局,為所有企業提供一視同仁的准入門檻,徹底杜絕出身論,並切實有效地進一步降低企業的經營活動成本,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我國民營企業的活力和國際競爭力將得到極大的提升。當前國內民營企業在內外部不確定性下能在進出口方面逆勢增長,就體現出其頑強的生命力和可塑性。
▲圖片來源:新京報網
其次,積極鼓勵和引導國內企業抓住進口替代的難得歷史機遇。隨着我國經濟貿易部門的提質增效,以及在國際產業生態鏈上的躍遷,國內企業逐漸具備了生產進口產品的能力和水平;同時,受美歐貿易保護主義和出口政策調整等影響,國內進口部分產品的成本和難度都在增加,這為我國企業推進進口替代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例如,雖然國內製造的部分產品在品質上可能略遜於進口產品,但對進口產品的可替代性效應越來越增強,尤其是當前我國很多企業已經由過往的OEM升級為ODM,產品設計研發能力得到了極大提升,這為進口替代提供了雄厚的實力和後盾。
為此,決策層應該適度鼓勵和支持我國貿易部門積極開拓國內市場,為貿易部門開發國內市場提供諸多便利,積極推進對內開放,以搭建國內的開放式市場體系。
總之,功夫在詩外。穩定經濟基本盤和外貿基本盤,不僅要通過海南自貿港、自由貿易試驗區等探索最高標準的全球自由貿易,深化改革進一步開放內部市場也是其重要內容,並且通過改革促進對內對外開放,為所有市場主體提供機會均等的可信自由競爭市場,這不僅重塑了開放新格局,也將重塑我國經濟新的戰略支點。
□劉曉忠(財經專欄作者 資深金融從業人士)
編輯:李碧瑩 校對:盧茜
投稿、合作、聯繫我們:futurecity@xjbsmartcit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