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順應人民期盼,衝破長期“左”的錯誤的嚴重束縛,批評“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充分肯定必須完整、準確地掌握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高度評價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果斷結束“以階級鬥爭為綱”,重新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作出實行改革開放這一具有歷史轉折意義的偉大抉擇。我國改革開放就此拉開了大幕。
改革開放實現了從“以階級鬥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偉大歷史轉折
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誌,黨和國家工作中心正式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此後,我們黨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作為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通過經濟發展推動國家與社會的進步。隨着數十年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我國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迎來了從温飽不足到小康富裕的偉大飛躍,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實現了由弱到強的歷史性轉變。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才是硬道理。走過千山萬水,我們對這一樸素的真理有了更深體會。當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當億萬人民擺脱貧困、過上越來越好的日子,當神州大地公路成網、鐵路密佈、高壩矗立、天塹變通途,我們不曾忘記,中國之所以創造驚天動地的發展奇蹟,一個根本原因就在於我們黨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始終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
改革開放實現了從計劃經濟體制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偉大歷史轉折
改革開放打破對計劃經濟的迷信和對市場經濟的禁忌,使人們認識到“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推動我國經濟體制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承認和接受市場經濟的優點,肯定社會主義社會應當利用資本主義制度下積累起來的有利於社會經濟發展進步的一切市場經濟的經驗,創造性地將市場經濟引入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經過數十年努力,中國已經建立起比較成熟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特徵。它既注重遵循市場規律、善用市場機制解決問題,又注重讓政府勇擔責任、幹好自己該乾的事。一方面,堅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完善市場機制,打破行業壟斷、進入壁壘、地方保護,增強企業對市場需求變化的反應和調整能力,提高企業資源要素配置效率和競爭力。另一方面,發揮政府作用,不是簡單下達行政命令,要在尊重市場規律的基礎上,用改革激發市場活力,用政策引導市場預期,用規劃明確投資方向,用法治規範市場行為。
改革開放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
封閉必然導致落後,開放是國家進步的前提之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實行積極主動的開放政策,打開國門搞建設,走和平發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積極順應經濟全球化潮流,與世界良好互動、共同發展,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全面開放新格局,為我國創造了良好國際環境、開拓了廣闊發展空間。開放已經成為當代中國的鮮明標識。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進步也離不開中國。改革開放數十年來,中國不僅使自己得到發展,而且積極參與構建互利共贏的全球價值鏈,培育全球大市場,對全球經濟、貿易、投資的帶動作用不斷增大,成為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引擎。同時,中國對外開放為世界各國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大量的資本、豐富的產品、寶貴的合作機會,為全球貿易、投資增長提供了重要動力。人類的歷史就是在開放中發展的。中國打開國門搞建設,成功實現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轉折。面向未來,我們也必將在更加開放的條件下,推動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以實際行動推動經濟全球化,造福世界各國人民。
40多年的實踐充分證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開闢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是完全正確的,形成的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是完全正確的。(常夢茹 陳堅,本文刊登於《中國紀檢監察報》2021年4月29日理論週刊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