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創新鍛造大國重器——訪徐工集團工程機械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王民

  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國際環境不確定性增加的影響,工程機械海外市場出現萎縮,作為國內工程機械行業龍頭的徐工集團,如何克服困難實現穩定增長?記者近日專訪了徐工集團工程機械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王民。

  譜好大國重器的“智”造之曲

  從1957年開始涉足工程機械產業,到1963年研發出我國首台5噸汽車起重機,再到1989年組建集團。徐工集團駛入工程機械製造賽道以來,通過不斷改革創新,從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地方國企逐步躋身全球工程機械製造商前列。

  王民表示,徐工始終把“對黨忠誠、為國爭光”作為最根本的政治擔當和責任情懷,主動作為、主動創新、主動開拓,向全球市場的藍海、深海進軍,向世界第一發起衝鋒,矢志為國家貢獻一個更有活力魅力、更高質量發展、更具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新徐工。

  “徐工首先是要做出世界一流產品、擁有世界一流技術,加速突破獨佔技術、原創技術和核心零部件,深度落地‘技術領先、用不毀,做成工藝品’的產品理念,這個定位必須堅定不移。”王民説。

  近年來,徐工持續開展關鍵核心技術及核心零部件研究,湧現了一批優秀產品,目前已擁有有效授權專利7100多件、發明專利1700多件、PCT國際專利75件,成功完成了4項國際標準的制修訂,將標準掌控在自己手中,真正擁有技術話語權。

  王民介紹,徐工的輪式起重機市場佔有率已經達到世界第一,成套混凝土機械、樁工機械均躋身世界行業前兩強。今年前三季度,徐工營業收入、主營業務收入大幅增長,產量、銷量均實現同比增長30%以上。

  唱響轉型升級的創新之歌

  經過4年多發展,徐工漢雲工業互聯網平台已連接82萬台高價值設備,連接全球28個國家,賦能70個細分領域,在建築施工、有色、裝備製造業等行業中處在領先地位。

  “徐工多年來一直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推動企業發展的最大動力,哪怕是面對斷崖式下跌的行業寒冬,徐工依然堅持強投入,研發費用佔收入比重達到4.5%以上。”王民説,徐工建立了“核心技術研發引導技術發展、科研與產業互為支撐、卓越質量與標準化管理保實施、促績效”的創新機制和體系,形成了由高端人才領銜的金字塔形科技創新隊伍,創建了國際一流的研發平台,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取得了重大進展。

  “徐工有6000多名技術人員,擁有近千項關鍵核心技術,其中32%處於國際領先水平,累計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4項,省部級以上科學技術獎勵600餘項。徐工還將繼續堅定不移突破高端製造,掌握自主可控的核心技術,挺起中國製造的‘脊樑’。”王民説。

  亮出“中國名片”的改革之舞

  受疫情影響,今年1月至2月份混凝土機械行業出口整體下滑,而徐工品牌卻逆勢上揚,出口佔有率高居第一,成為行業唯一實現增長的品牌。

  “經過近30年的探索實踐,徐工走出了一條出口貿易、海外建廠、跨國併購、全球研發和國際化人才培養‘五位一體’的國際化發展道路。”王民説,徐工目前在德國、巴西、美國、印度等國家設立了研發中心,建設了10多個大型製造基地和KD(散裝件)工廠,2000餘個服務終端,300多家海外經銷商,40個海外辦事處,產品出口187個國家和地區,海外收入佔比近30%。

  “這些海外工程技術中心,以當地化產品研究為導向,研發、生產符合當地標準、氣候及用户使用習慣的產品,滿足當地用户的特殊需求,徐工的海外‘朋友圈’不斷擴大。”王民説。

  在王民看來,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未來競爭的關鍵在海外、在高端市場,只有贏得了國際高端市場競爭,才真正稱得上是世界一流品牌。“徐工要想成為世界一流企業,除了走出去,混改也不可或缺。混是形式,改是實質,以混改賦能中國實體經濟。”

  9月22日,徐工集團工程機械有限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戰略投資者簽約儀式在南京舉行,以公開增資方式成功引入16家新股東,完成引資210多億元,這標誌着徐工集團混改邁出實質性步伐。

  “目前,混改的戰略投資和員工持股資金已經全部到位,正在進行工商登記,即將進行職業經理人選聘和董事會建立工作。”王民説,徐工將構建起世界一流機制與企業構架,建立更好的激勵機制,進一步提高產品質量、技術水平、盈利能力、管理水平,把徐工打造成為一個有實力、有魅力、有活力的世界一流企業。(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薛海燕 蔣 波)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95 字。

轉載請註明: 以改革創新鍛造大國重器——訪徐工集團工程機械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王民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