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在工作中總會遇到BI報表,BI報表完全可以肩負起普及數據思維的重擔,BI報表也分不同的階段,那BI報表怎麼能讓職場小白快速讀懂?本文作者分享了讀懂數據的一種方式——BI的AI化,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雜貨鋪階段的BI報表,顧名思義,是對數據指標的簡單陳列堆疊。
一般多存在於草創時期,為快速響應業務方查看數據的需求,由數據團隊的分析師或研發工程師手工臨時搭建維護。
這個階段的BI報表,基本不需要數據產品經理出現,做成一個在線Excel數據透視表就夠了,但它仍然實現了從線下到線上,從手工到自動的使命。
它一般長這樣:
它存在這麼幾個問題:
- 缺乏基本的數據可視化,無法快速做定性的分析;
- 大量數據指標簡單堆砌,缺乏合理的歸類整理和關聯關係;
- 僅提供數據源,未對數據進行任何解釋;
進化到連鎖超市階段,BI報表門面上光鮮亮麗了很多,添置了不少數據可視化功能,數據指標也更為豐富。
但隱藏的問題還是沒有解決——指標與業務的強關聯性缺失、數據指標大多按照門類進行擺放; 如果我想查看一個業務場景完整流程的數據刻畫,只能自行從不同門類中找尋並拼湊在一起。
這個階段的BI報表很常見,百度一下俯拾皆是:
它的問題在於:
- 它更像瑞士軍刀那種小工具,從可視化到篩選條件,提供的選擇太多,多到眼花繚亂。一個想要滿足方方面面需要的產品,很容易就四不像了
- 僅展示數據,想對數據進行解讀,必須額外人肉處理
- 將數據按照業務場景(上圖1)和分析方法(上圖2)進行拆解歸類,效率有所提升,但仍然是自下而上的思維方式,會讓你覺得看起來挺齊全挺厲害的,但一用起來就總差點兒意思。打個比方:就像那種初級分析師經常寫的分析報告,四平八穩各個維度都分析到了,但頂多就是讓你全面的瞭解了一個方向,有啥問題以及怎麼改善,隻字不提。
到了這個階段,BI報表基本算是登堂入室了。
它已經告別了簡陋的可視化、摒棄了簡單的數據堆砌、將指標按照業務場景進行重組串聯。
它不再滿足於做一個大型在線Excel透視表,而是力爭成為你的在線可交互數據報告、甚至是線上業務數據博物館的體驗,讓你流連忘返之間就能推開數據領域的大門。
這裏直接放一個手頭現成的例子:
- 儘管還是PC端報表,但已經極大的考慮用户操作體驗,讓所有數據都在一屏內呈現,減少鼠標的上下滾動,以及對控件的反覆選擇確認;
- 通過“一鍵下載”功能,將“找數據”的需求與其他功能區域區隔開,滿足快餐類用户只想高效找齊所需數據、不用看數讀數;
- 數據指標不僅按業務場景劃分,還按照業務流程人工預設好,無需自定義配置操作,就能快速洞察業務全貌;
- 點擊指標卡片後彈出浮層,內嵌經典數據分析方法。通過時間對比和多維度下鑽,展示數據波動現象;並在多維度下鑽中通過“貢獻率”概念,直接歸因解釋數據波動原因;
- 所有數據的可視化,都儘量選用最簡潔有效的圖形,直接給用户對的,而不是讓用户彷徨選擇。
不過,它還可以更好:
- 它是PC端的,不符合移動互聯網時代很多人便利性的需求;
- 它雖然有分析,但分析的結果並沒有顯性化,還需要具備一定背景的人進行解讀;
- 它只提供了一個預設的固定分析套路,並假設所有用户的所有問題都能被這一個套路搞定,但顯然是不可能的;它仍然有些“我認為你需要”,而不是“你告訴我需求”的態度。
我們很多時候逛博物館,或者逛一些旅遊景點覺得沒意思,主要因為沒有懂行的人給你講解其中的門道。
而且你得承認,沒有什麼服務體驗,能高過一對一的專業私人服務。
BI報表作為一種數據服務,也完全可以追求這種效果,成為你的數據小助理:
- 隨叫隨到:從PC到移動;
- 有問有答:從看板查詢到人機對話;
- 簡單高效:從展示現象到解讀結論;
- 有理有據:從定性查看到定量分析;
我們把上述特徵具像化,通過一個示例場景感受下:
- 用户:“為什麼今天表現不好?”——用户提了個壞問題,缺乏具體分析對象(誰的什麼表現不好?)。
- 小助理:“您想了解的是哪個產品的數據表現?”——通過猜你想問形式,引導用户填充分析對象槽位信息。
- 用户:“就是產品A用的人變少了啊!”——用户沒有直接點擊猜你想問,但在引導下直接輸入更加聚焦準確的問題。
- 小助理:“好的,產品A昨天的日活是1.2w,前天的日活是2.4w,環比下降50%”——將用户口語化措辭“用的人”,轉譯成系統可識別可處理的指標“日活”,並返回查詢結果。
- 小助理:“經分析,是渠道X帶來的日活環比大幅下降75%導致,請關注”——將經典歸因分析方法內嵌系統,直接反饋分析結論。
正如上述對話示例的解讀,小助理背後的技術原理並沒有想象中那麼複雜:
- 識別&推測用户意圖,通過多輪對話形式引導用户補充系統計算所需的關鍵輸入信息
- 支持用户個性化輸入,並能將其轉化為系統可識別的標準化輸入
- 將標準化輸入對應到後台的不同組件化數據指標計算流程
- 將系統計算結果填充到預設的文案模版中,向用户顯性化解讀結果
不要做字面意義上的“技術驅動產品”,要做有真正需求場景的產品,然後再把技術填充進去;
那麼AI化的BI小助理,她的真實需求場景在哪裏?
在企業大量線下員工的日常數據化管理上。
有些行業,其盈利主要依靠線下大量具有銷售服務性質的員工,且員工的日常工作並不依賴總部的派單,全靠自己主動經營。
典型行業如保險、二手房地產交易,如何讓保險代理人、房地產中介日常的工作能被量化管理,尤其是他們出單轉化前的種種努力?
當企業能夠及時、量化的查看這些員工的表現、從數據中發現問題,才能讓傳統企業告別粗放式的經營,告別中央集權式的管理,真正迎來精細化運營和互聯網化轉型。
作者:古牧聊數據,公眾號:古牧聊數據
本文由 @古牧聊數據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Pexels,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