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事關國計民生,六大工程要上馬

由 敖學農 發佈於 財經

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形成強大國內市場,需要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投資作為內需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有利於拉動內需、帶動就業、提振經濟,而且有助於優化供給結構、補齊重點領域發展短板、提升中長期供給質量和效率。《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要拓展投資空間,實施川藏鐵路、西部陸海新通道、國家水網、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開發、星際探測、北斗產業化等重大工程。這六大工程的實施對穩投資、擴內需、惠民生、促創新、補短板等意義重大。

1 有利拓展投資空間,優化投資結構

當前,我國居民儲蓄率持續下降,製造業產能普遍過剩,防範債務風險壓力加大,生態環保約束趨緊,受此影響,我國穩投資壓力日益凸顯。同時,隨着我國基礎設施建設和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由絕對短缺轉為相對短缺,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突出,需要堅持新發展理念,精準拓展投資空間。因此,既要保持投資合理增長,更要突出投資結構優化,這就需要發揮重大工程的帶動作用。

六大工程既是拓展投資空間的強大引擎,也是優化投資結構的重要領域。從投資需求看,川藏鐵路、西部陸海新通道、國家水網、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開發等重大工程必將帶動一批強基礎、增功能、利長遠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如川藏鐵路總投資就約2700億元;在西部陸海新通道帶動下,2020年廣西簽約項目總投資超2.4萬億元。通過有序推進星際探測、北斗等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可以實現以新一輪科技革命和技術進步帶動投資增長。從優化投資結構看,六大工程的實施聚焦基礎設施等短板領域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有效投資,有利於避免低水平重複建設,防止新的產能過剩,也有利於發揮政府投資撬動作用,激發民間投資活力,形成市場主導的投資內生增長機制。

2 有利擴大內需,優化供給結構

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是應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國際貿易環境惡化、全球衰退風險加劇、增強我國經濟發展內生動力的戰略選擇。投資需求是培育完整內需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擴大有效投資不但有利於優化供給結構,改善供給質量,而且有利於通過供給提升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激發居民消費潛力,增加總需求,促進供需良性循環。

川藏鐵路、西部陸海新通道、國家水網等重大工程實施,能夠促進基礎設施加快成網,改善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條件,更好統籌安全與發展,優化投資與消費環境,降低企業外部成本,吸引更多企業和產業向內地轉移。星際探測、北斗產業化等重大工程的實施既能提升已有基礎設施使用效率,推動傳統產業提質升級,又能順應新需求新模式,培育新產業新業態。北斗系統現已廣泛應用於交通運輸、公共安全、農林漁業、水文監測、氣象預報、通信時統、電力調度、救災減災等領域,深度融入國家核心基礎設施,已產生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截至2019年底,我國衞星導航產業規模達3450億元,10年來衞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產值年均增長20%以上,北斗產業化將撬動萬億級大市場。

3 有利改善民生,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長期以來,我國東部和中西部地區在經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公共服務質量水平等方面均存在較大差距。今後,需要聚焦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民生保障等既有需求又有空間的領域,着力實施一批惠民生重大工程,不斷縮小地區差距,推進區域協調發展,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川藏鐵路、西部陸海新通道、國家水網、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開發等重大工程實施對增進民生福祉和牽引帶動區域協調發展意義重大。川藏鐵路建設有利於改善區域交通條件,維護藏區長治久安,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西藏提供重要支撐。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有利於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站投入運行後,預計每年可以為西藏帶來200億元以上的財政收入。國家水網工程建設有利於顯著提升水資源優化配置水平,增強水旱災害防禦能力。

4 有利創新驅動,補齊重點領域短板

在國際競爭日趨複雜激烈的背景下,我國需要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會,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中的核心地位。擴大有效投資是實施創新驅動的發展引擎,通過重大工程有效投資,有助於加快創新驅動發展,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也有助於補齊重點領域創新短板,開展行業關鍵共性技術研究和核心產品研發。

川藏鐵路、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開發等重大工程地質條件複雜,技術難度大,需以重大科技難題攻關需求為牽引,這將有助於加強創新成果轉移轉化,對國家相關產業領域技術創新發揮戰略支撐引領作用。星際探測、北斗產業化等重大工程的實施不但能帶動一大批重大前沿技術和基礎研究進步,還能催生一大批科學技術成果應用到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如美國領先於世界的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高新技術,很大部分來自對月球探測技術的消化、優化和二次開發。我國基於北斗系統打造的更加泛在、融合、智能的國家綜合定位導航授時體系,將為未來智能化、無人化發展提供核心支撐。

欄目主編:秦紅 文字編輯:楊蓉 題圖來源:圖蟲創意 圖片編輯:雍凱

來源:作者:半月談 丁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