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資本市場研究室副主任 徐楓
近三百年的工業文明時期,人類社會創造了極度豐富的物質文明、亙古未有的科技成果、傳世不朽的藝術成就。然而,人類社會也為之付出了空前沉重的代價,從全球氣候變暖到水、土壤等生態環境遭到系統性破壞,從貧富分化、教育差距到地緣政治摩擦等社會危機頻繁湧現,從科技創新日新月異到技術負面效應不斷凸顯……站在人類文明發展史的十字路口回望,不難洞悉,這些危機的深層次根源是人類社會發展模式不具備可持續性。那麼,更先進、更可持續、更具推廣價值的發展模式是什麼?世界各國都在漫長的夜色中摸索。中國在長期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探索出一條獨具特色的發展道路,形成以人民為中心、新發展理念的可持續發展觀,為世界提供了從工業文明向未來文明發展轉型的中國發展經驗。
“以人民為中心”是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要義
“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基本內容即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三者之間互相聯繫,形成一個整體。
“以人民為中心”的理論內涵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發展出發點是為了人民。發展為了人民,是人民歷史主體地位所決定的。人民作為歷史的創造者,既是實踐主體,又是價值主體。所以,發展的對象不是少數先富者,而是全體人民。這也意味着強調人的尊嚴和價值,而不是盲目追求GDP數量增加和速度增長。二是發展動力只能來源於人民。人民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也是社會變革的決定性力量,社會發展動力只能來自於人民羣眾的實踐活動。發展意味着破舊立新,而創新意識只能根植於人民生活實踐。發展充滿着風險和挑戰,只能依靠人民最持久、最偉大的創造力來解決。三是發展歸屬是人民共享成果。人民共享是全民共享和全面共享的統一,是分配正義和制度正義的統一。
創新是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
創新發展的突出之處在於,其不僅包括經濟創新,還包括政治、文化、社會等一系列創新;不僅是技術創新,還包括市場創新和機制創新。
創新發展的實踐內容包括六項舉措:一是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科技創新能力是國家核心競爭能力。平台創新方面,建設一批服務國家戰略、跨學科協作的國家實驗室;技術創新方面,立足於產業基礎,加快產業優化升級;市場創新方面,以大國規模效應降低科技創新成本;品牌創新方面,加快自主品牌建設,打造世界級品牌。二是激發企業創新活力。建設以企業為主的技術創新體系,使企業成為研發投入主體、技術創新主體、創新成果轉化主體。激發企業創新活力既要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自由發展,又要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提高國有企業創新力。三是形成產業創新優勢。產業創新是強國之本。形成產業新優勢,不僅要加快新技術創新和應用,而且要推動產業整體向中高端升級。創新領域方面,加快培育空天海洋、生命科學、信息網絡等戰略性產業,加快突破高端裝備、新一代互聯網等重點方向。產業升級方面,通過環保節能技術推動傳統產業綠色化,加快製造業智能化。四是降低創新成本。創新成本是創新活力的關鍵。完善基礎設施體系,持續推動減税降費,鼓勵更多企業從事創新活動。五是完善創新體制機制。制度創新是創新活動的基礎。完善機制創新包括建立多元化的創新投融資機制,完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健全公平競爭環境。六是實施人才創新戰略。人才是創新的源泉。實施教育優先發展戰略,打造人力資源強國。完善社會人才使用機制,統籌推動人才隊伍建設。擴大對外交流,加快高端人才引進力度。
協調是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
協調發展是通過識別發展過程中的主要矛盾,解決發展過程中的不平衡問題,將消極因素轉化為積極因素的發展理念。
協調發展的實踐內容包括三個舉措:一是區域協調發展。改革開放初期,實施沿海發展戰略,開放沿海城市,引進外部投資和外國技術。上世紀末以來,相繼實施東部發展、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東北振興戰略。黨的十八大以來,再次啓動長江經濟帶和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等。二是城鄉協調發展。加快農業現代化,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局面。加快農業轉移人口落户城鎮,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社會保障覆蓋全部常住人口。推動城鎮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逐步實現農村教育、就業、社保、醫療等公共服務水平與城市趨同。三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通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強文化市場機制建設,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增強市場主體競爭力,滿足不同階層、不同地域人民羣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綠色是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
綠色發展是一種全新發展理念,不僅需要人類順應自然,還需要人類反哺自然,實現從生態赤字走向生態盈餘。
綠色發展的實踐內容包括三大舉措:一是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將全國生態空間劃分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禁止開發四類主體功能區,根據不同功能區定位分類發展,優化國家生態分佈格局。二是實施低碳循環發展戰略。調整能源消費結構,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完成温室氣體減排承諾目標。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建立社會資源循環體系。三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加強資源消耗和能源消費全過程節約管理,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支持節能低碳產業,發展新能源產業。加強水源保護,精細用水總量管理。守住耕地紅線,嚴格土地用途管制。四是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包括整治重點流域水污染,改善土壤環境質量等。
開放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
開放發展是從世界角度看中國,不僅追求中國從世界獲益多少,更要追求世界發展的中國貢獻。
開放發展的實踐內容包括四大舉措:一是建設“一帶一路”。促進沿線國家互聯互通,服務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直接投資增長。健全“一帶一路”投融資機制,支持中國企業投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二是實施自貿區戰略。減少關税與貿易障礙,為世界企業提供中國市場紅利。推進貿易自由化、投資自由化和服務便利化,探索自貿區建設。三是推進金融雙向開放。大力推進股票、債券、外匯等資本市場對外開放,以及銀行、證券、保險、信用評級等金融機構雙向開放,打通國際國內資本市場。加快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四是深層次參與全球治理。加強同國際經濟金融領域多方交流與合作,引導全球經濟金融議題和議程,推動全球治理理念創新與發展。推動傳統國際金融組織改革,擴大新型國際金融組織的影響力,在重點領域制定發展規則。
共享是可持續發展的終極歸屬
共享發展不僅是發展成果的分配機制,更是解決發展動力不足的不二法門。
共享發展的實踐內容包括六大舉措:一是實施扶貧攻堅戰。財政投入方面,加大貧困地區轉移支付力度,開展基礎設施扶貧。產業扶貧方面,根據當地稟賦情況有針對性地提供產業幫扶。教育扶貧方面,提高貧困地區基礎教育質量。二是縮小城鄉差距。實現農村居民收入增速高於城鎮,低收入人羣收入增速高於均值。重點關注農村貧困人口,為特困家庭擴大增收渠道。三是縮小地區差異。通過中央財政轉移支付,減少地區經濟差距。通過重點工程項目建設,帶動落後地區經濟發展。四是實施教育均等化。促進高等教育地區分佈公平化,改進高等教育招生制度。提高落後地區基礎教育質量,保障低收入羣體子女受教育權利。五是實施充分就業戰略。降低創業綜合成本,激發社會創業活力。改善創業政策環境,採用財政、金融政策支持就業。發展職業技能培訓,幫扶弱勢羣體就業。六是健全社保體系。逐步提高居民社會保障待遇,建立多層次、多渠道的社保體系,通過社會統籌減少居民社保收入差距。
【編輯:姜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