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昌校宇
見習記者 楊 潔
隨着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好轉,以住宿和餐飲業為代表的生活服務業正在恢復“元氣”,漸濃的“煙火氣”也讓各地逐漸恢復了往日的生機與活力。
《證券日報》此前在11月26日刊發文章《年內新設市場主體數量同比增81萬家 批發和零售業佔比逾47%》中已進行報道,年內新設企業所屬行業中,住宿和餐飲業企業逆勢增長,成為除批發和零售業外,新設企業中的第二“主力”。同時,還有一些企業,雖不屬於新設的住宿和餐飲業,但其在疫情轉向常態化防控後快速修復、煥發新生,而它們也是我們尋找的“新生力量”。
暖心政策助“煙火氣”恢復
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截至12月4日,屬於住宿和餐飲業的A股上市公司共有10家。從營業收入看,今年第一季度上述10家公司營業收入環比都是下降的,第二季度10家中有4家實現營業收入環比正增長,第三季度10家公司均實現營業收入環比正增長;從淨利潤看,今年第一季度上述10家公司中有1家實現淨利潤環比正增長,第二季度有6家實現淨利潤環比正增長,第三季度有5家實現淨利潤環比正增長。
國家統計局貿易外經司統計師張敏解讀10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數據時表示,隨着居民外出就餐和旅遊活動增多以及在國慶中秋雙節帶動下,餐飲、住宿等服務消費明顯復甦。10月份,餐飲收入同比增長0.8%,增速年內首次轉正。住宿業經營情況繼續好轉。1月份-10月份,限額以上住宿業企業客房收入降幅比1月份-9月份收窄超過3個百分點。
“兩大因素促進住宿和餐飲業回暖及新的市場主體產生。”蘇寧金融研究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陶金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分析稱,一方面,我國強有力的防控措施有效遏制了疫情蔓延,各地復工復產節奏加快;另一方面,防疫政策根據效果及時調整,常態化防控階段的政策基調轉向經濟復甦和防疫並重,支持餐飲業和服務業重啓。
的確,亮眼數據的背後離不開暖心政策的支持。據《證券日報》記者梳理,今年以來,從中央到地方都連出“實招”助力住宿和餐飲業復工達產。
例如,2月份,財政部和税務總局發佈的《財政部 税務總局關於支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有關税收政策的公告》(2020年第8號)明確,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困難行業企業2020年度發生的虧損,最長結轉年限由5年延長至8年。困難行業企業包括交通運輸、餐飲、住宿、旅遊(指旅行社及相關服務、遊覽景區管理兩類)四大類。3月份,河北省商務廳印發《關於推進餐飲住宿業恢復運營平穩發展的政策舉措》,從恢復正常經營、解決資金壓力、激發主體活力、提振消費需求四個方面推出12項舉措,積極推進餐飲住宿業恢復正常生產經營秩序,促進餐飲住宿消費回暖。同月,雲南省財政廳會同雲南省商務廳、雲南省文化和旅遊廳聯合發佈《關於支持住宿餐飲業復工營業加快發展12條實施意見》,提出採取貼息、擔保、補助等方式,支持住宿餐飲企業減輕成本壓力,儘快復工運營。
消費主力行業煥發新活力
消費回升、市場復甦,也讓從業者看到了希望。
木鳥民宿CEO黃越以時間軸為主線向《證券日報》記者講述,“1月20日下午2點開始,退單如潮水般湧來,接下來的幾個月平台幾乎是沒有訂單的狀態,這種情況持續到‘五一’假期才有所改善,5月份訂單大概恢復到去年同期的六成左右。隨着疫情防控取得明顯成效,7月份-8月份的暑期高峯,訂單數據較去年同期有明顯增長,‘十一’假期的訂單量更是較去年同期實現四成的增長。對於即將到來的2021年,我充滿信心,民宿市場值得更多期待。”
不僅民宿市場消費明顯回暖,也有不少餐飲業商户同樣感受到消費者的購買力顯著上升。家住雲南臨滄市的李涵(化名)告訴《證券日報》記者,因為特別喜歡烘焙,2016年她畢業後便與朋友合夥開了一家蛋糕店。“原本店鋪經營情況很不錯,但受今年年初疫情影響營業額直線下降,好在隨着疫情防控形勢逐漸好轉,近幾個月營業額也跟着‘猛漲了一波’,填補了前幾個月的虧損。”
據李涵介紹,今年特色小吃在當地意外地“火”了。“11月中旬,我也緊跟‘潮流’開了一家有冷吃雞、牛肉乾、小酥肉等特色小吃的餐飲店,日均營業額已達近千元。”
餐飲業的回暖自然最離不開消費者的“助攻”。自稱“吃貨”的北京市西城區常女士告訴《證券日報》記者,她每週都會在京東App上領取北京消費券,尤其是線下餐飲購物消費券更是不願錯過。“是消費券給了我們‘揮霍’的底氣。”
陶金表示,短期看,餐飲和住宿業並未完全恢復,待疫苗在全球普遍使用,且全球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後,預計到2021年二季度餐飲和住宿業或將迎來新一輪提振。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