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順豐控股剛被機構密推就現大雷,市場不需要“喊單式買入”研報

【評論】順豐控股剛被機構密推就現大雷,市場不需要“喊單式買入”研報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記者 |吳治邦

一向被視為優等生的快遞一哥順豐控股(002352.SZ)交出了一個讓市場失望的一季度業績預告,一季度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預計虧損9億元至11億元,而上年同期的淨利潤為9.07億元。4月9日開盤,順豐控股的股價直接一字跌停板,十幾萬股東直接被悶殺。

值得關注的是,就在約半個月前,即順豐控股披露年報之時,公司還是一副高成長的穩健白馬股形象。尤其是各大研究機構的反應,更向市場傳遞出了樂觀的情緒。具體來看,順豐控股3月17日晚間披露2020年年報,而自3月18日早間起,各大券商研究機構便開始一致性唱多順豐控股,紛紛給出增持或者買入的評級報告,如光大證券和國盛證券於早間分別先後發佈題為《持續擴展物流網絡,速運業務優勢明顯》、《年報業績符合預期,綜合物流服務能力進一步完善》的報告。

需要指出的是,順豐控股於3月18日15:00-17:00才組織了一場機構調研,這意味着部分研報還是在沒有詳細調研交流的情況下製作的。這不由得讓人想起了一些民間“分析師”的喊單式推薦,為了發報告而發報告,不在乎股價處在什麼位置,也不關心公司實時的經營情況。

從順豐控股對一季度鉅虧的説明來看,主要源於公司繼續加大新業務開拓及資源投入力度、整合並優化資源、夯實運營底盤,這些投入將導致公司成本短期承壓。按理來説,順豐控股有如此大的業務經營調整,一季度業績有如此大的變動,作為專業的研究機構不應該不會察覺,但還是整齊劃一的給出樂觀積極的判斷。

根據2020年6月21日起實施的《發佈證券研究報告執業規範》自律規則:經營機構製作證券研究報告應當秉承專業的態度,採用嚴謹的研究方法和分析邏輯,重點圍繞宏觀經濟形勢、資本市場走勢、行業發展、上市公司投資價值等進行深入分析,並基於合理的數據基礎和事實依據,審慎提出研究結論。顯然,不管從調研和研報發佈的時間差來看,還是事後準確性的驗證,很難相信針對順豐控股的研報是謹慎研究後給出的結論。

【評論】順豐控股剛被機構密推就現大雷,市場不需要“喊單式買入”研報

事實上,這些年來,部分券商機構似乎有成為上市公司“誇誇羣”跡象。每當熱門公司公告一公佈,當天晚上或者第二天一早,這些機構便開始像例行公事一樣,一頓大誇特誇,並不在乎實質性的研究內容。

除了順豐控股,類似的案例還有不少。事實上,自2020年以來,監管部門逐步加強了對券商研報的監管,去年就有逾5家券商因研報而被採取監管措施,主要原因有數據基礎不夠紮實、研究不夠專業謹慎、客觀性不足等。與過往被監管通報的典型案例相比,在順豐控股出現的案例不夠極端,但卻足夠普遍,對市場的影響也足夠大,同樣應當被適當監管。

總之,如此“喊單式買入”研報,不一定違規,投資者也不一定基於幾份研報就興致匆匆買入,但這樣的研究報告沒有任何價值,只能是市場裏的垃圾噪音,另一方面會讓市場對這種所謂的公開研報更加反感,也進一步消解各方的信任。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86 字。

轉載請註明: 【評論】順豐控股剛被機構密推就現大雷,市場不需要“喊單式買入”研報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