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西亞馬孫州塔巴廷加市,醫護人員為一名原住民接種中國新冠疫苗。 盧西奧·塔沃拉攝 (新華社發)
2021年12月28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在北京共同發佈《拉美黃皮書: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發展報告(2020—2021)》。
報告指出,疫情衝擊加劇了本已處於經濟下行週期的拉美國家所面臨的風險,全球需求萎縮、金融市場波動、大宗商品價格下跌等外部衝擊通過貿易投資、金融、外匯市場以及貿易條件等不同渠道傳導至拉美地區。同時,拉美國家公共債務高企、貨幣波動加劇以及社會風險積累增加了經濟發展的脆弱性。儘管拉美國家實施了寬鬆的財政和貨幣政策應對疫情,但是操作空間和可持續性受到約束,拉美成為新興市場中遭受衝擊最嚴重的地區之一。
報告認為,疫情對拉美經濟造成影響如此嚴重,一個重要原因在於拉美地區長期積累的結構脆弱性:一是初級產品專業化、去工業化和經濟非正規化趨勢明顯,農業和礦業的初級產品專業化易受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影響,並阻礙技術進步,影響工業化進程,拉美地區“去工業化”趨勢始終沒有得到有效扭轉,影響拉美國家綜合競爭力的提升;二是參與世界經濟的方式單一,出口以初級產品為主,參與全球價值鏈程度有限,無法享受國際分工紅利;三是非正規就業、人口老齡化、社會不平等等問題較為突出;四是政府治理能力較弱,削弱了拉美國家應對疫情的能力,難以凝聚政策共識。
報告指出,2021年,由於全球經濟有所復甦、貿易需求增加,發達經濟體維持寬鬆貨幣政策,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反彈,拉美國家政局基本穩定,國內消費復甦,拉美經濟因而實現較快增長。但是拉美國家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可操作空間趨窄,通脹持續走高,拉美經濟的復甦具有脆弱性和不可持續性。
報告認為,2020年,拉美所有國家的失業、貧困和不平等狀況都出現惡化,失業率、貧困率和赤貧率攀升,社會不公進一步凸顯。疫情發生後,拉美國家投入了鉅額資金,採取了全方位、多層次的手段,緩衝疫情造成的經濟和社會影響,規模、力度和覆蓋範圍超過以往應對任何一場危機。儘管如此,疫情還是加劇了拉美地區醫療衞生系統資源不足、數字鴻溝等問題。2021年,拉美國家社會貧困、不平等狀況雖有改善,但疫情衝擊難以在短期內消除。同時,疫苗分配不公平、不均衡問題導致部分拉美國家在疫情防控上仍面臨極大風險。
報告指出,中拉貿易經受住新冠肺炎疫情衝擊的考驗,保持平穩運行態勢。2020年,中國對拉美投資逆勢上揚。2021年,中拉經貿合作成績亮眼,貿易額突破4000億美元。數字經濟與新基建是未來中拉經貿合作的重點領域。
報告建議,對於拉美國家而言,短期防風險、穩增長是未來首要任務;中期需開展結構性改革和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以減少經濟脆弱性;長期來看,應實施新發展模式,以促進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經濟日報記者 袁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