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進外資後“將帥”齊換,苗偉提名董事長,泰山財險將迎“苗毛配”時代
引進外資後,這家財險公司動作頻頻!9月20日,據泰山財產保險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泰山財險”)官網消息,19日山東省國資委黨委任命苗偉擔任泰山財險黨委委員、書記,提名為董事、董事長人選。這是繼今年4月,毛明光獲批出任總經理後,泰山財險又一重大人事變局。
2021年末至今,泰山財險先後進行了外資股東引入和核心管理層調整,但是業績卻陷入虧損。未來,泰山財險新任管理層能否帶領該公司走出虧損實現盈利?
年內“將帥”齊調整,監管曾提示公司治理問題
今年以來,泰山財險“將帥”雙雙變動。
據泰山財險官網消息,近日,泰山財險召開領導幹部會議,宣佈山東省國資委黨委關於泰山財險主要負責同志任職的決定:苗偉任泰山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委員、書記,提名為董事、董事長人選。根據相關履職規定,苗偉出任泰山財險董事長還需獲得山東銀保監局批准。
苗偉此前在山東產權交易集團有限公司任職,擔任董事長、黨委書記。北京商報記者在其履歷中,並未找到保險業履職經歷。苗偉也在上述會上表示,面對全新的工作領域和全新挑戰,面對設立在山東的首家保險法人機構的發展任務,要把加強學習作為立身之本。
苗偉獲提名之前,泰山財險董事長一職由朱華建擔任,同樣也是由山東國資委任命。
“掌舵人”將要更迭可能帶來哪些影響?泰山財險對將要到來的苗偉董事長抱有怎樣期許?北京商報記者就人事變動、業務發展等事項向泰山財險發函採訪,泰山財險並未正面回覆記者相關問題。
在今年4月,泰山財險剛剛確定了總經理人選,由來自渤海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的毛明光擔任。自此,泰山財險正式結束了總經理近五年空缺。若苗偉的任職資格順利獲批,泰山財險將迎來“苗毛配”時代。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泰山財險總經理一職調整背後,監管曾提示其公司治理問題。今年3月,山東銀保監局對泰山財險進行了監管提示,指出了該公司在公司治理方面的相關問題。
對於整改措施及整改完成情況,泰山財險回應,一是加強與股東單位溝通;二是倒排工期,明確各項工作整改時間表;三是公司總經理任職資格已於4月14日獲得監管批准。
去年至今連續虧損,承保端投資端雙雙失利
實際上,在去年末,泰山財險剛剛完成了外資股東引進。泰山財險成立於2010年12月,是山東省首家地方法人財險機構。2021年11月29日,泰山財險發佈公告稱,山東銀保監局批准安顧財險股份公司(以下簡稱“安顧財險”)成為公司股東,註冊資本由20.3億元增加至27.03億元。
雖然順利完成外資引進,但是去年和今年上半年,泰山財險的業績並不樂觀。今年上半年泰山財險實現保險業務收入14.49億元,實現淨虧損0.71億元,2021年全年,泰山財險實現淨虧損0.99億元。而在此前的2016-2020年,泰山財險持續處於微盈利狀態,淨利潤分別為0.23億元、0.26億元、0.06億元、0.095億元、0.16億元。
一位在山東省的財經專家向北京商報記者分析,泰山財險去年和今年上半年虧損主要是宏觀環境因素影響下業務結構調整轉型帶來的,車險等傳統優勢業務承保規模出現大幅下降,短期健康險和農業保險等主要非車險業務也呈現承保虧損。另外,資金運用上出現信用風險,導致投資收益下降。
投資方面,根據泰山財險一季度償付能力報告摘要,該公司有兩個投資項目存在風險,其中一個甚至出現了項目相關擔保人失聯,本金無法收回的情況。
具體來説,在商河基金項目中,泰山財險於2016年初作為有限合夥人參與商河合源融微股權投資中心(有限合夥),認繳出資 1.58億元,於2017年實繳出資5180萬元。截至2022年3 月末,賬面餘額為4992.81萬元。
在海發醫藥項目中,泰山財險於2017年6月出資4000萬元,投資了外貿信託-海發醫藥應收賬款私募證券化集合資金信託計劃。該信託計劃預期收益率為6.8%/年,按季付息。募集資金用於受讓福建海發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發醫藥”)對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以下簡稱“福建協和醫院”)的應收賬款債權。福建協和醫院是信託計劃的第一還款主體。海發醫藥出具回購及差額補足承諾,海發醫藥實際控制人謝文海及其配偶薛鈺提供連帶責任保證擔保。
2019年5月起,該信託計劃受託人陸續披露謝文海失聯。該項目應於2020年1月19日到期,到期後泰山財險未收到項目本金,該項目已延期,處於本息無法兑付狀態。
投資和負債是驅動保險公司運行的兩個輪子,但是泰山財險這兩個輪子似乎都“泄氣”。透過其年報和償付能力報告來看,2021年,泰山財險保費收入居前五的險種均表現為承保虧損。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和二季度末,泰山財險的綜合成本率分別為114.85%和107.89%。對於保險公司來説,綜合成本率超過100%代表的是承保虧損。
毋庸置疑,安顧財險加入泰山財險,有望為其帶來一些外資思維和發展經驗。那麼,苗偉和毛明光將帶領泰山財險走向何方?能否讓泰山財險走出虧損,迴歸盈利?一切有待市場考驗。
北京商報記者 陳婷婷 李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