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牛市將繼續,甚至在未來,大宗商品將給我們帶來一次“呼嘯而來”的超級週期。每當大宗商品進入新一輪“超級週期”時,都伴隨着新的經濟增長點,而且,這個增長點是長期的增長動力。
文:北京約瑟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 陳九霖
責任編輯:辛國奇
就在一年前,即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來襲之後,大宗商品一度成為市場的“棄兒”,甚至曾經成了“人見人厭”的對象。銅、鐵礦石、鈷、鋁等大宗商品,都紛紛被投資者拋售。2020年中,隨着世界各國都接連不斷地受到新冠疫情的侵襲,伴隨着全球各地為了應對疫情所採取的封城政策,大宗商品的價格更是跌至谷底。其中,國際石油期貨更是鬧出了人類歷史上首次負油價的奇聞,乃至改變了商品的概念。
然而,就是在如此悲觀的環境下,2021年伊始,大宗商品的價格卻實現了一個V字形的上漲。以布倫特原油為例,今年年初的價格,尚在51美元/桶左右,4月中下旬則在65美元/桶左右震盪,年內漲幅已經超過了27%。進入到6、7月時,布倫特原油更是大漲至76美元一桶。同樣,4月26日,普氏鐵礦石價格指數突破190美元/噸,創出10年新高。4月26日,CBOT大豆期貨結算價,達到1539美分/蒲式耳,為過去7年新高。4月下旬以來,美國中西部乾旱引發糧食供應擔憂,大豆、小麥、玉米期貨價格迎來一波急劇上漲。近期,鐵礦石、銅、鋁等金屬價格也在繼續上漲,銅價經過近2個月的高位盤整,也在持續地上揚之中。這一情況也反映在股市中:在A股市場,出現過任何與礦或者能源相關的公司都受到投資者哄搶的局面。甚至,美聯儲和我國發改委都頻繁登場出來喊話。
那麼,從去年的“牛夫人”到今年的“小甜甜”,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全球大宗商品發生V形反彈?而大宗商品的超級週期是否真的到來了呢?未來,大宗商品又將何去何從?
大宗商品漲價的三大原因
5月底,國家發改委等5部門聯合約談鐵礦石、鋼材、銅、鋁等行業重點企業,要求有關重點企業帶頭維護大宗商品市場價格秩序,不得相互串通操縱市場價格、捏造散播漲價信息,不得囤積居奇、哄抬價格。6月中下旬,國家發改委、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相繼派出聯合工作組和調研組,對煤炭市場、鐵礦石市場、尿素市場等保供穩價情況進行了調查。6月,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也組織投放銅、鋁、鋅等國家儲備,面向中下游加工製造企業,實行公開競價,參與條件儘可能向中小企業傾斜,緩解企業成本壓力,促進價格迴歸合理區間。4月、5月、6月,連續3個月,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先後在主流媒體上表示,通脹只是暫時的,大宗商品的漲價潮不可持續。那麼,這波由大宗商品漲價等所顯現出來的通貨膨脹,真的是暫時的嗎?
為了能夠較好地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有必要先了解大宗商品漲價的原因是什麼?
最近,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連平表示,這次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所持續的時間不短,幅度也很大,這是一次新冠疫情所帶來的“危機”。在疫情衝擊下,供給和需求兩方面的情況都很典型。他説,一方面,新冠疫情後,各國採取的擴張力度都很大,投入了巨大的流動性,這使得需求恢復比較快;另一方面,因為疫情限制了生產、運輸和交易活動,所以,供給跟不上。在這種情況下,供給和需求的缺口持續擴大,尤其在最近,發達國家經濟明顯復甦,但是,發展中國家的疫情仍然在蔓延或惡化,因此,供給能力受到了明顯的制約。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陳道富則表示,這一輪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是由貨幣超發、供求錯位等多種因素共同推動的結果,短期內漲價潮不會結束。一方面是疫情本身的波動,特別是對大宗商品生產基地的影響;另一方面是市場存在着比較明確的通脹預期。
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邵宇表示,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有一定的持續性,因為短期來看供求缺口得不到彌合,疫情導致供應鏈不暢,供應鏈彌補的時間要比想象中更長。此外,投機因素明顯。由於流動性的投放、股市創新高、房地產價格也很貴,所以,大宗商品作為投機的標的表現得很強勁。
基於各方分析,加之本人自己的思考,大宗商品的漲價可以歸結為3個主要原因:
1、過多的流動性;
2、供給減少;
3、需求增加。
知道了大宗商品漲價的原因後,我們便不難回答這樣的幾個問題:1、大宗商品的牛市是否能夠持續呢?2、是否就如美聯儲主席鮑威爾所説的那樣,通脹是短暫的行為呢?我認為,大宗商品牛市將繼續,甚至在未來,大宗商品將給我們帶來一次超級週期。
大宗商品的超級週期呼嘯而來!
所謂大宗商品“超級週期”,是指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大宗商品價格一反常態,出現長期且大範圍的上漲。在“超級週期”內,持續而異常強勁的需求增長,會推動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上漲期可能持續數年時間,有時會持續1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根據加拿大央行經濟學家所開發的商品價格指數(BCPI),自1899年以來,出現了四個明顯的大宗商品價格超級週期:第一次超級週期出現在1899-1932年,這個時間恰逢19世紀末美國的工業化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戰。在該週期中石油、小麥、鐵礦石、銅等大宗商品,都創了當時的歷史高點。第二次超級週期出現在1933-1961年。第二個週期的開端,伴隨20世紀3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全球重整軍備的開始。第三個超級週期是1962-1995年,始於20世紀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歐洲和日本的再工業化。其結果就是歐洲以及日本的崛起,並進入發達國家的行列。第四個超級週期是1996-2011年,始於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伴隨中國工業化快速發展。
從這四輪“超級週期”中,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明顯的共性,那就是:每當大宗商品進入新一輪“超級週期”時,都伴隨着新的經濟增長點,而且,這個增長點是長期的增長動力。比如:美國的工業化、歐洲和日本的工業化以及中國工業化的快速發展。
那麼,這個超級週期是否會因為疫情的影響就陷入一個停滯的狀態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如前所述,大宗商品的漲價歸結為3個原因:1、過多的流動性;2、供給減少;3、需求增加。從目前的市場來看,流動性並沒有一點減少的跡象。6月份,雖然美聯儲多次表示要暫停債務購買計劃,但是,美聯儲召開過幾次會議後,都沒有再提過停止購買債務的計劃,反而是多次強調美聯儲的貨幣政策目的是要實現經濟的恢復,現在還遠沒到美聯儲所期盼的目標。如果流動性不會減少,那麼,也就意味着在貨幣方面對於大宗商品牛市的支撐就不會停下來。
接下來,再看看供給的減少以及需求的增加。從供給方面來説,不論是石油還是銅又或者是小麥、木材等,都是需要時間來開採或成長的。這些東西並不是憑空產生的。以木材為例:木材從砍下到售賣之前都必須經歷一個晾乾的過程,如果木材無法達到使用目的的對應濕度,就會導致木材的變形。根據不同的晾曬工藝,這個過程會持續從幾周到幾個月甚至於幾年都不止的時間。而這些過程雖然可以被人為地進行縮短,但是,該需要的時間依然少不了,其所花費的時間成本是無法省略的。因此,即使在疫情結束後,產量也無法立馬恢復如初。
在需求方面,進入到了21世紀後,雖然各國為了應對疫情采取了居家隔離的方式,但是,這反而促進了電子設備的需求。在疫情期間,由於人們的消費活動受限,許多本來應該是旅遊出行的消費,都集中到了電子和電器消費領域中。根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的報道,由於疫情繼續推動市場對蘋果公司和其他客户的電子產品的需求,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今年第2季度營收增長20%;而蘋果的業績在疫情期間也是屢創新高,在其公佈的2021年1季度業績中,蘋果的營收更是創下了1114億美元——雖然蘋果在疫情期間關閉了一些蘋果商店,但是,線上購物卻出現了驚人的暴漲。這些數據都表明,疫情的爆發並沒有限制人們的總體需求,反而激發了人們對消費電子產品的進一步需求。銅作為電子產品的原材料自然也水漲船高。
除此之外,新能源電動車的大規模普及,也成為另一個刺激大宗商品走向超級週期的主要推手。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支持新能源汽車加快發展。最近,美國總統拜登簽署了一項行政命令,為美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制定一個雄偉目標,即:在2030年銷售的所有新車中,有一半是零排放汽車,包括: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電動汽車或燃料電池電動汽車。在政策的加持下,新能源汽車行業迎來飛躍。根據乘聯會的數據:1-7月,新能源乘用車批發銷量達133.9萬輛,同比增長227.4%,零售銷量達122.9萬輛,同比增長210.2%。電動車產量和需求的提升,也增加了對銅的依賴——與傳統汽車相比,電動車依靠電池作為動力,它對銅導線的需求是傳統汽車的4倍之多;並且,與之配套的充電樁、充電站等也都大量依靠銅作為材料。以特斯拉的充電樁為例,每一個特斯拉的充電樁都要消耗25KG的銅。因此,對於銅的需求,預計到2030年全球達到每年1000萬噸的量,而每年銅的缺口量將達到470萬噸。
在如此巨大的需求和供給的錯配下,大宗商品的超級週期勢必呼嘯而來。
如何利用好大宗商品“超級週期”?
1991年,伴隨着蘇聯解體,看似世界經濟要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了。然而,蘇聯的解體並沒有為世界經濟發展帶來任何正面的結果。以石油為首的大宗商品價格開始下跌了;日本開始步入“失去的十年”;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也開始放緩。到了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時期,以石油為首的大宗商品價格跌入30年來的谷底。這可以説明,以石油為首的大宗商品價格,高度關聯世界經濟。同時,雖然中東地區的局勢動盪可能引發石油價格上漲,但是,如果沒有強有力的經濟基礎支撐,即使強度如兩伊戰爭、重大意義如海灣戰爭,仍無法推動長期的上漲趨勢。
歷史證明,每一次的全球性重大危機,都會造成世界經濟陷入前所未有的低迷;而中美之間的合作拉動了低迷不振的經濟,也改變了大宗商品的格局。1997年,不光是亞洲,美國、英國乃至整個世界,都因為當年的亞洲金融危機而陷入到了一個可怕的狀態。回顧彼時媒體報道上的頭版頭條,都是預測世界將再一次陷入自1930年以來的大蕭條,石油價格因此陷入低迷。
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2001年,在美國的支持下,中國加入WTO,敞開國門擁抱世界。由於中國經濟發展所產生的巨大需求,國際石油價格10多年來第一次突破了80-90年代的高點。也就是在這一年,世界上首次有了包括中國在內的“金磚四國”的概念,發展中國家的高速發展,使得能源消耗增大。這些新興經濟體,在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包容乃至支持下,既成了世界經濟增長的引擎,也成了石油、鐵礦石等大宗商品的最大買方,促進了世界經濟的發展。2008年,源於美國的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石油為首的大宗商品價格,再次跌至多年穀底,以至絕望的情緒在全球市場中瀰漫。此時,中國政府推出4萬億元人民幣的大型基建計劃,並與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通力合作。次年,大宗商品價格開始出現回升,經濟慢慢開始走好。2016年,全球經濟出現了產能過剩、需求低迷的問題,大宗商品又一次陷入了低迷。這一次,又是在中美雙方通力合作下,才使得疲軟的經濟又一次回到了正軌。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逐步融入整個世界。世界需要中國,中國也需要世界。大宗商品的超級週期往往伴隨着中國這樣強有力的經濟基礎的支撐。
近年來,美國一些政客將中國妖魔化,把中國列為假想敵,以貿易、科技、金融、教育等作為打壓中國的武器。但是,他們卻無法否認中國為世界經濟所作出的貢獻,以及中國人民致力於美好生活的決心。如今,全球疫情肆虐,世界經濟衰退,失業率上升,美國不應該繼續維持自身教師爺一般的説教,應放下偏見與中國通力合作,從貨幣供應、供需平衡、大宗商品庫存等方面,共尋良策,讓大宗商品“超級週期”既拉動因疫情造成的低迷乃至萎縮的世界經濟;又能有效地管控因這種“超級週期”所溢出的過度通貨膨脹,進而攜手將即將到來的大宗商品“超級週期”轉化為全球經濟增長的機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