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微芯生物登陸科創板兩週年,創始人魯先平:2年後淨利潤進入可持續預期階段

由 鍾離黎明 發佈於 財經

本文來源:時代週報 作者:杜蘇敏

深圳的高樓鱗次櫛比,微芯生物位於南山區粵海街道的總部大樓則分外簡樸。大樓僅6層高,外層刷着白漆,整體呈“回”字型結構,視野開闊。

8月12日,微芯生物(688321.SH)迎來科創板上市兩週年。微芯生物官方公號發佈紀念文章,創始人、董事長魯先平在朋友圈轉發並感慨:“感謝科創板註冊制帶來的制度創新與突破,給真正的原創性企業帶來了制度紅利與未來發展空間。感謝投資者一路以來給與以核心技術研發原創產品、帶給患者極大臨牀治療價值的創新藥企的理解、信任與支持。”

兩年前,微芯生物登陸上交所,成為科創板首家原創新藥企業。微芯生物發行價20.43元/股,對應市盈率高達467.51倍。上市首日,微芯生物開盤價為125元/股,較發行價暴漲511.85%,總市值達513億元。

2001年3月21日,魯先平多名留美歸國學者共同創立微芯生物,致力於惡性腫瘤、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神經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重大疾病領域的原創新藥研發。

原創新藥研發投入高、風險大,投資週期長,企業多為輕資產,難以獲得信貸機構青睞。加之A股上市門檻高,風投機構缺乏退出機制,微芯生物一直面臨融資難題,一度資金告竭。

科創板的企業上市條件更為包容,不再設置單一盈利指標,引入營收、複合增長率和市值等其他指標,虧損企業亦能上市。“科創板上市讓微芯生物能利用依靠自己的核心技術、原創產品成長起來,發展起來。”近日,魯先平在接受時代週報記者專訪時,對此深有感觸。

“沒有開放的資本市場,原創技術難以為繼”

“沒有開放的資本市場,就沒有風險投資願意投資原創技術企業。”魯先平對時代週報記者稱,“2019年上市時,我們未彌補虧損仍為負,科創板上市打通了我們的融資通道。微芯生物擁有非常好的研發和生產銷售團隊。我們在科創板上市就是希望利用制度改革,提升自身優勢。”

上市當年,微芯生物實現營收1.74億元,同比增長17.68%。2020年,微芯生物營收和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分別為2.69億元和3105萬元,同比增幅分別為55.05%、59.85%。2021年一季度,微芯生物的營收繼續保持高速增長,為7530.46萬元,同比增幅高達130.06%。

魯先平1963年出生,16歲考上四川大學,就讀生物化學專業,25歲在協和完成博士學習,隨後赴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做博士後研究員。創立微芯生物之前,魯先平在美國已有兩次創業經歷。他參與創建的美國Maxia藥物公司和Galderma Research生物技術公司先後被大型藥企收購。

(微芯生物創始人、董事長魯先平。圖片來源/受訪對象提供)

在2000年的一次聚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程京與魯先平以及其他幾位留美學者,提出一起回國創立先進的生物技術公司,隨後的頭腦風暴清晰地勾畫出利用微陣列生物芯片技術、生物信息學、分子生物學以及組合化學等先進技術,針對藥物研發的難點開展早期評價的藍圖,這就是迄今已成就了微芯生物四個進入臨牀研究與上市的原創新藥的基於化學基因組學的藥物早期篩選與評價平台體系。

2000年11月,魯先平回國。魯先平與程京一道完成了6538萬港元(約合5000萬元人民幣)的首輪融資。2001年,寧志強、石樂明、胡偉明回國,微芯生物由此誕生。

2005年,微芯生物陷入資金告竭的窘境。“將科學發現轉化為創新產品,這一過程一定是漫長的,一定是虧錢的,這是商業的基本邏輯。”在魯先平看來,如果資本市場不為投資機構提供退出機制,原創新藥企業難以獲得市場融資。

為緩解資金壓力,魯先平決定將原創團隊的工資縮減60%。2006年,微芯生物又忍痛以2800萬美元的價格,將西達本胺的國外專利授權給美國生物技術公司滬亞生物以維繫持續研發所需要的資金。

擺脱困境的微芯生物,一直到2009年,連續三年保持盈利。而當初看似“割肉”的海外授權(License out)交易,卻讓微芯生物成為了這一領域的先鋒,奠定國際化基礎。時至今日,越來越多創新藥企以License out的方式,爭奪海外市場。

“我們那時候已經做得很成功,能勉強融點資,但是付出的代價很大。”魯先平稱,上市前的18年,微信生物歷經8輪融資,但溢價率始終較低,直到登陸科創板,融資問題才得到根本解決。

科創板上市為微芯生物募集了近10億元資金。“上市為我們打開了信貸融資渠道。這是科創板倒逼的效果。”魯先平披露,此前不願貸款的銀行機構也紛紛主動聯繫微芯生物。

“以淨利潤衡量我們,毫無意義”

微芯生物已研發出包括西達本胺、西奧羅尼、西格列他鈉、CS12192等一系列原創新藥。其中,已有兩個適應症成功獲批上市,共計10個適應症正處於臨牀開發階段,20多個項目處於早期開發至臨牀前階段。

西達本胺分別於2014年、2019年在國內獲批外周T細胞淋巴瘤和乳腺癌適應症,成為中國第一個獲批上市的原創新藥,填補了中國外周T細胞淋巴瘤治療領域的空白,和全球首個獲批治療實體瘤的表觀遺傳調控劑藥物。2015年3月,西達本胺正式上市銷售,成為微芯生物營業收入和利潤的最主要來源。

2021年6月,西達本胺在日本獲批上市,用於單一療法治療複發性或難治性(R/R)成人T細胞白血病(ATL)。國海證券研報分析認為,原創新藥西達本胺逐步完成市場導入階段,迎來加速放量。

微芯生物的另一款重磅新藥西格列他鈉,是以2型糖尿病為適應症的新型胰島素增敏劑。該藥物已於2019年7月提交新藥上市申請,兩個月後獲受理。目前,現場驗收已順利通過正在等候行政審批。

西格列他納是全球首個完成2個大型臨牀試驗的PPAR全激動劑,臨牀研究數據顯示,其對於2型糖尿病這一複雜機理的代謝性疾病以及其伴發的脂代謝與能量代謝紊亂具有綜合調節的作用。可以預期,一旦獲批上市,西格列他鈉將成為代謝性疾病治療的主力軍。

魯先平對時代週報記者強調,微芯生物依然堅持原研創新藥的發現與開發,在重大疾病領域也已開始籌備與在研pipeline機制互補的me-too藥物的開發,期望給患者帶來更多優效的治療方案的同時,更加充分的發揮公司良好的商業渠道與銷售能力。隨着更多創新藥和適應症獲批,將可期待實現創新藥企業良好的利潤表現和高速的營收增速。”魯先平説。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高研發投入是微芯生物維持核心競爭力的關鍵。

2016年至2020年,微芯生物研發投入佔營收比重分別為60.52%、62.01%、55.85%、45.02%和50.94%。2020年,微芯生物的研發投入為1.37億元,較2019年的7824萬元增長75.44%。“做大營收規模後,研發所佔比重會逐年下降。”魯先平説。

上市至今,微芯生物營收仍保持高速增長,但盈利能力卻有所波動。2019年,微芯生物的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1942.19萬元,同比減少37.68%;2020年,這一數值為3105萬元,同比增幅達59.85%。2021年一季度,儘管營收取得超過130%的增長,但因研發、銷售費用等增長,微芯生物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734.38萬元。

“研發費用一高,淨利潤自然降低;研發費用一低,淨利潤就很漂亮。”魯先平進一步解釋道,“微芯生物現在還處大量投入的階段,年營收少的時候,以淨利潤衡量我們毫無意義。”

行業競爭加劇,要擺脱打價格戰的命運,真正的源頭創新才是正解。魯先平對此始終保持清醒,“這是微芯生物的立命之本”。

“我們希望微芯生物成為中國的標杆性企業,這是我們的文化和價值追求。我寧願現在商業上損失一點,但要堅持做正確的事。”魯先平對時代週報記者説,“微芯生物是一家基於原創技術支撐的企業,有技術才敢談國際化。微芯希望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國百年老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