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科技部:前三季度169家高新區貢獻全國12.4%GDP

由 鹹春葉 發佈於 財經

前三季度169家高新區貢獻全國12.4%GDP

國家高新區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和增長極

◎本報記者 劉 垠

2021年1—9月份,全國169家國家高新區的GDP達到10.2萬億元,約佔全國GDP的12.4%。

“去年1—9月份,國家高新區貢獻了全國約12.3%的GDP。預計2021年全年數據和去年相比持平或略高。”科技部火炬中心統計處相關負責人介紹,2021年1—9月份,169家國家高新區實現營業收入33.9萬億元,同比增長20.3%;國家高新區企業營業收入利潤率7.9%,較上年同期提高0.9個百分點。

“從前三季度來看,國家高新區宏觀經濟持續保持平穩向好,14家監測點高新區繼續保持穩定增長態勢。”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賈敬敦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十三五”期間,國家高新區羣體進一步壯大,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和增長極。

為經濟高速增長作出巨大貢獻

讓我們來看看兩家“老字號”國家高新區亮出的最新成績單:1—8月份,武漢東湖高新區主導產業繼續強勁發展,光電子信息產業完成規上工業產值1255.2億元,同比增長40.2%;高端裝備製造產業完成規上工業產值261.2億元,同比增長21.3%。

中關村科技園區技術收入9966.8億元,同比增長26.3%,新產品銷售收入5925.8億元,同比增長96.0%,兩者合計約佔總收入的三成,收入結構持續優化;企業利潤率10.5%,為近5年同期最高水平……

這組數據,亮出了國家高新區發展的硬實力。經過30多年建設與發展、改革與創新,國家高新區成為我國的創新高地、產業高地、人才高地和開放高地,為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作出了巨大貢獻。

“國家高新區孕育了一大批有國際競爭力的科技企業和科技產業。”賈敬敦説,無論從研發投入規模看,還是從發明專利產出看,國家高新區都是名副其實的創新高地。

目前,國家高新區集聚培育了全國36.4%的高新技術企業、超過三成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和67%的科創板上市企業;國家高新區內企業的研發投入佔到我國企業研發投入的一半;每萬名從業人員R&D人員全時當量為822人年,超過全國平均水平13倍……

那麼,佔全國企業總量0.6%的27.8萬家高新技術企業,對前三季度國民經濟持續恢復發展貢獻幾何?

來自國家知識產權局的數據顯示,截至9月底,高新技術企業擁有有效專利總量561.7萬件,較去年同期增長15.8%,其中,有效發明專利112.7萬件,同比增長20.1%。有效發明專利主要分佈在製造業(74.0%),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13.7%),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7.1%)。

“前三季度,高新技術企業總體運行良好,效益型指標普遍好於全國水平,高質量知識產權產出保持較快增長態勢,對經濟的正向拉動作用成效顯著,有助於進一步推動創新驅動發展。”賈敬敦解釋説,不僅是高新技術企業注重高質量投入和產出,規上工業高新技術企業良性增長優勢也持續擴大。

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指出,1—8月份,全國規上工業高企數量超過10.1萬家,實現營業收入26.7萬億元,同比增長24.1%,兩年平均增長11.9%,高出全國規上工業企業1.8個百分點。

與之相關的另一組數據是,規上工業高企平均用工人數2742.4萬人,同比增長1.9%。相比於同期全國規上工業企業用工人數略有下降的情況,規上工業高企平均用工人數延續恢復性增長態勢,持續為促進社會就業作出積極貢獻。

闊步邁向高質量發展先行區

根據科技部火炬中心提供的數據,2020年,中關村、張江、深圳、東湖等高新區營業收入超過萬億元。深圳、西安等高新區地區生產總值佔所在城市比重達到20%以上,成為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載體。

2020年7月,國務院發佈《關於促進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國家對高新區在新的時代賦予新的使命和新的定位,要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的示範區和高質量發展的先行區。

“國家高新區要變成創新驅動發展示範區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不但要有高質量的科技企業,還要有高質量的產業和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羣,也應有高質量、便利化的生活。”賈敬敦透露,為進一步推動國家高新區高質量發展,近年來科技部火炬中心在推動營造良好政策與制度環境方面做了積極探索。比如,為推動科技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科技部火炬中心在總結地方實踐經驗基礎上,推出了企業創新積分制。

記者瞭解到,企業創新積分制,是一種旨在建立基於定量評價、非傳統財政或金融的新型政策工具,加快發現和精準支持一批研發能力強、成長潛力大、掌握關鍵核心技術的中小企業。目前,已在首批13個國家高新區進行試點,第二批企業創新積分制試點工作已經啓動。

不僅如此,科技部火炬中心還積極開展高新技術企業政策研究和創業孵化載體政策研究,爭取更加優惠的政策出台。同時,探索加大高新技術企業的研發加計扣除力度、延長創新孵化載體優惠政策等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