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2022:全球通脹警報能否解除?

(財經天下)前瞻2022:全球通脹警報能否解除?

中新社北京1月7日電 (劉文文)2021年,在疫情“黑天鵝”的籠罩下,全球供應鏈出現局部性梗阻,大宗商品價格一路狂飆;為應對疫情衝擊,多國實施大規模的財政刺激政策,更使得通脹愈演愈烈,給全球經濟復甦帶來巨大的不確定性。

回顧2021年,主要經濟體通脹率持續上升。自2021年4月以來,美聯儲一直將高通脹定性為“暫時的”,但隨後幾個月持續上漲的通脹率已證明並非如此,“暫時性”的説法也最終被拋棄。

美國勞工部數據顯示,美國2021年11月消費者價格指數(CPI)環比上漲0.8%,同比上漲6.8%,創1982年6月以來的最大同比增幅。美聯儲在2021年最後一次議息會議上宣佈加速縮減購債,且縮減速度翻倍。從此舉不難看出,通脹已成為美國經濟一大掣肘。

同樣,英國通脹也節節攀升。2021年11月英國CPI同比上漲5.1%,達到近十年新高。

新興經濟體通脹情況也不樂觀。隨着美國通脹和名義利率上升,高債務新興經濟體資本外流、貨幣貶值加劇,債務危機和貨幣危機風險將進一步上升。

據土耳其統計局消息,土耳其2021年12月通脹同比增長36.08%,遠超預期,為近20年來最大同比漲幅。

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教授李海東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在疫情尚未結束的情況下,全球通脹緩解相當困難。由於未來國際形勢更具波折性,全球化進程中各要素流動的困難仍會加劇,進一步影響消費、投資、外貿信心。

李海東分析,當前,全球供應鏈處於異常緊繃、亟待轉型的狀態。受通脹影響,一些國家,例如美國,要將供應鏈搖擺到符合自身需求的方向去,但此舉將對全球過去30年形成的供應鏈格局進行破壞和重建,“這樣的觀念和實踐的碰撞在未來會更激烈,當供應鏈難以順暢演變,通脹必然進一步加劇。”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張運成對中新社記者表示,世界經濟在2020年疫情下深度衰退,2021年一、二季度快速反彈,三、四季度由於供應端受阻,又陷入“半身不遂”。供需嚴重失衡只是通脹導火索,根本問題在於發達國家要強行改變傳統的供應鏈格局。“因此,短期來看,供需矛盾會隨着美國港口擁堵緩解得到解決,通脹隨之緩解。但需要注意,當全球化的邏輯被強行改變並引發結構性變化,這才是最致命的。”

考慮到供應方面的持續挑戰,2022年全球通脹將作何表現?

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管濤稱,事實證明,這次通脹風險被大家“低估”了,從中長期來看,恐怕未來全球通脹中樞再上一個台階。

他認為,首先,貨幣超發孕育了較大的通脹力量;其次,疫情帶來的這種“疤痕效應”,使人們重新思考工作和生活的關係,降低勞動力參與程度,這或許會對通脹形成持久的支持。

德意志銀行的預測也不樂觀,指出通脹範圍已經擴大,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消除。基礎通脹上升、通脹預期高企、工資加速提高,都將支持通脹在2022年高於目標。隨着供應鏈修復,勞動力供應迴歸,加上大宗商品價格仍低於峯值,通脹應該會在2024年之前回落到目標水平附近。

在張運成看來,通脹面前,各經濟體表現將繼續分化。從全球層面來看,不同的經濟體受到通脹的衝擊可以簡單用“灰犀牛”和“黑天鵝”來形容。對於發達國家來説,如美國,正在量化寬鬆,縮減購債規模,進一步走向加息,這是可見的“灰犀牛”。

他繼續分析,對新興市場國家來説,通脹顯然是持續鋭化的“黑天鵝”。作為全球信用貨幣,美元加息將帶來全球資產價格的重新估價,導致全球美元的流動性緊張,在前期大放水基礎上得到的復甦就可能轟然倒塌。本就面臨債務、國際收支困難的新興經濟體,在遇到巨大的全球貨幣政策轉向時,原本脆弱的鏈條將面臨更大風險。(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10 字。

轉載請註明: 前瞻2022:全球通脹警報能否解除?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