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張明。
封面新聞記者 粟裕
5月19日,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IMI)舉行“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穩匯率的均衡”主題研討會。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張明在會上表示,由於新冠疫情的持續影響和美聯儲加息等不確定性因素增加,全球經濟在未來幾年可能進入新一輪滯脹(停滯性通貨膨脹)。
張明認為,全球目前有三大不確定性。一是疫情演進依然撲朔迷離,疫情已持續兩年多,未來可能還會持續,對世界經濟增長和全球供應鏈擾動還在繼續;二是美聯儲加息節奏的不確定性。連續加息反映美經濟強勁,但美聯儲加息將給全球金融市場造成擾動,也會對很多新興市場國家造成負面衝擊;三是俄烏衝突背景下的全球大宗商品價格走勢。目前看,全球大宗商品價格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還會高位運行,且有可能再創新高。
他分析,未來兩年世界經濟不會面臨兩位數通脹的滯脹時代,但很可能面臨4-5%的滯脹時代。外部滯脹環境對中國經濟是不太有利的,“滯”意味着外需總體來講是疲弱的,“脹”意味着輸入型通脹將成為面臨的外部衝擊。
針對當前中國宏觀經濟,他表示,目前所面臨的問題之一是需求不足。從消費方面,疫情持續本身會對很多服務業的需求造成影響,例如餐飲娛樂、旅遊文化、交通運輸等。另外,這次疫情嚴重衝擊到服務業就業羣體。中低收入羣體的收入下降之後,消費慾望會隨之下降。
張明認為,當前內外部宏觀環境需要進一步實施擴張性的財政貨幣政策。針對目前市場主體缺乏需求的問題,這時候尤其需要財政政策發力。考慮到今年的特殊情況,建議財政部發行大規模特別國債來做三件事情:一是給受疫情衝擊比較大的中低收入羣體發消費券;二是給受疫情衝擊比較嚴重的中小企業發放補貼;三是用特別國債募集資金支持地方政府重大基建項目建設。
他還建議,央行應實施更寬鬆的貨幣政策,包括降息和降準。寬鬆的貨幣政策一方面可降低增量財政政策的融資成本,例如降低特別國債發行利率,另一方面也可降低中小企業真實融資成本。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